2025年四川省首个中小学秋假(11月12日-14日)期间,绵阳市联动周末形成5天假期,文旅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
据市文广旅局统计数据显示,11月12日-16日,全市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87.2万人,较平日增长260%;累计旅游花费5434.2万元,较平日增长315%。
从工业研学到农耕体验,从红色教育到非遗传承,多元业态精准对接亲子家庭与研学团队需求,但客流高峰也暴露出基础设施与服务短板的挑战。
主题研学唱主角
红色与农耕文化双线并进


秋假首日,梓潼两弹城迎来研学高峰,怀旧服装打卡、爱国电影放映、寄语墙留影等活动,让红色研学“可触可感”。“亲眼看到科学家手稿,才懂什么叫艰苦奋斗!”学生杨虹琴的感慨道出众多学子心声。
据统计, 11月12日-16日,梓潼县A级景区接待游客15.61万人次。其中,七曲山接待游客6.53万人次,两弹城接待游客6.8万人次。


农耕研学同样火热。在游仙区仙鹤镇“洛水溪谷”研学基地,孩子们挖红薯、编藤蔓、熬红糖,田间地头变身天然秀场。“蔗里有趣”“薯你最美”等课程将农耕知识融入实践,基地秋假接待量超4000人次,营收约40万元。
自然生态与非遗体验
亲子家庭成消费主力


平武县依托九绵高速通车的交通优势,迎来自然探秘热潮,报恩寺、王朗自然保护区等地日均客流达2万人次,车流量8000车次。
报恩寺的明代建筑、老河沟的层林尽染、王朗营地的熊猫观测,吸引亲子家庭沉浸式体验。“孩子的课堂不该只在教室!”家长刘洪宾的感叹,折射出自然教育需求激增。


非遗文化亦成为秋假亮点。绵阳市博物馆联合非遗中心推出剪纸、草编、羌绣等体验活动,吸引超4000人次参与,剪纸、草编等手作课程广受欢迎。市民谢宗辉带着女儿连续三天参与:“孩子亲手做泥塑、编蚂蚱,比课本更生动。”
科技工业研学升温
文旅优惠精准引流


工业研学成为新增长点。长虹智能制造基地的“小小设计师”课程、机器人编程任务,让抽象知识变得直观。“开眼界!原来科技离生活这么近!”成都某外国语学校学生感叹。


江油市借势推出多维优惠:绵阳方特乐园299元双人套票、佛爷洞儿童特价票、李白故居VR盛唐体验等,截止11月16日,江油各景区景点秋假5 天共接待游客135606人次;绵阳方特秋假5天接待游客64590人次。


民俗体验同样引人入胜。在北川永昌镇新生广场,一场以“丰收”为主题的亲子活动热烈上演。推车运粮、亲子拔河等协作游戏,不仅拉近了家庭距离,更让“成长”在汗水与欢笑中变得真实可感。
从11月12日到16日,三天秋假叠加周末双休,北川接待游客11.6994万人次,同比增长93%,综合收入943.06万元,同比增长113%,亲子游成为拉动消费的主力军。
游客反馈:
满意与期待并存
面对秋假这波热浪,也让人不禁深思:当成千上万的孩子“长满”景区,如何做到既要接住流量,又要不断“拉满”游客体验感?
无疑,游客的口碑才是提升服务的标尺。成都游客周女士称赞江油李白纪念馆:“底蕴深厚,适合亲子研学”。学生杨虹琴在两弹城参观后表示:“亲眼看到科学家手稿,才真正体会到他们的伟大。”


但记者在走访中,也捕捉到服务短板镜头。例如在某景区因车流超负荷,部分路段出现拥堵,有游客指出该景区“充电桩稀缺、停车难”,另有游客反映景区内岔路口缺乏指引标识,还有游客在高速服务区吐槽饮水设备不足,高峰期接热水排长队。此外,某山区景点因游客数量激增,夜间离场时缆车运力有限,导致部分游客出现短暂滞留。

优化建议:
从“流量”到“口碑”的升级路径
从长远来看,如何让接踵而来的春假旅游兼具“看头”和“赚头”,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记者走访多位文旅业内人士,他们不约而同表示,秋假为绵阳文旅注入新动能,但需以游客体验为中心,通过“智慧管理+柔性服务”化解拥堵与配套压力——
◎动态引流与智慧停车,在G247国道、九绵高速等重点路段增设实时车流预警系统,通过APP推送分流路线;利用闲置场地增设临时停车场,推广“共享停车”模式。
◎预约分层与错峰引导,建立景区预约统一平台,设置“热门时段限流+非高峰时段优惠”机制,针对研学团队开放专属预约通道。
◎住宿餐饮扩容提质,鼓励民宿集群化发展,推出“农家乐+研学餐”定制服务,提升本地特色美食(如江油肥肠)标准化供给。
◎基础设施精准补短,在景区入口、充电站、饮水点等区域增设智能导览屏;加快生态停车场、充电桩建设,确保明年旅游旺季前投用。
面对即将到来的春假及持续升温的亲子游热潮,文旅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可进一步串联“工业研学-红色教育-非遗体验-自然探索”主题线路,打造“绵阳范式”的研学旅游品牌,让流量真正转化为口碑与长效吸引力。
记者手记:
文旅热下的“协同考题”
第一次“秋假”为绵阳文旅市场带来了一轮“井喷”。游客潮的背后,是一场跨部门的协同大考。游客的体验感并非仅靠景区甚至文旅主管部门的努力就能实现——停车场不足时,需要交通部门协调临时用地;充电桩短缺时,能源规划需提前布局;高峰期用餐排队,则需商务、市场监管部门联动餐饮企业优化供给。
从G247国道的车流疏导到非遗活动的课程设计,从高速服务区的饮水设备到民宿集群的申报审批,每一个细节都牵涉多系统协作。若文旅部门“单打独斗”,再精彩的业态也难抵服务短板带来的口碑损耗。
绵阳秋假的实践提示我们:旅游服务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唯有打破部门壁垒,让数据互通、资源联动,才能让“流量”变“留量”,真正实现从热闹到门道的升华。
(记者:李春梅,唐云峰,任露潇,宋德平,安峥,蒋成林,陈元松,刘晓东,刘曾太)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