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法治
警方提醒!“双十一”来临,严防这些消费陷阱→
发稿时间:2025-11-06 10:17   来源: 绵阳新闻网
  摘要:随着“双十一”购物狂欢季正式开启,各类线上线下促销活动密集上线,消费热潮持续升温。然而,不法分子也趁机设下多重购物陷阱,以退款理赔、低价诱惑、扫码兑奖等名义实施诈骗,侵害市民财产安全。为切实筑牢安全防线,守护群众“钱袋子”,11月5日,市公安局反诈中心集中梳理并曝光4起近期典型购物诈骗案例,深度揭露诈骗分子作案手法,向广大市民发出安全消费紧急警示。

  随着“双十一”购物狂欢季正式开启,各类线上线下促销活动密集上线,消费热潮持续升温。然而,不法分子也趁机设下多重购物陷阱,以退款理赔、低价诱惑、扫码兑奖等名义实施诈骗,侵害市民财产安全。为切实筑牢安全防线,守护群众“钱袋子”,11月5日,市公安局反诈中心集中梳理并曝光4起近期典型购物诈骗案例,深度揭露诈骗分子作案手法,向广大市民发出安全消费紧急警示。

  

 

  01

  案例:冒充电商客服类诈骗之快递丢失退赔

  近期,市民杨先生接到一个自称是某快递公司客服的电话,告知其网上购买的快递丢失,并声称公司要对其进行赔偿。杨先生便添加了其聊天软件账号,还下载了投屏软件,通过手机屏幕共享功能,不法分子将杨先生银行卡内的资金全部转走。当杨先生收到银行短信提醒时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立即报警,损失金额高达49988元。

  警方提醒:在接到购物平台客服或快递服务客服的电话时,若对方声称要理赔退款或误操作为代理商需交钱并要求取消代理,这极可能是诈骗行为。建议通过购物平台的官方客服渠道或直接拨打官方客服电话进行联系。一旦发现被骗,请务必及时报警。

  02

  案例:冒充电商、物流类客服诈骗之质量问题退赔

  10月初,市民王女士接到一个自称某电商平台客服的电话,对方准确报出了她近期购买的化妆品名称和订单号,并称商品被检测出质量问题,现在要进行全额退款赔偿。随后,“客服”让王女士添加了聊天软件账号,并在聊天软件上指导她进行退款操作。

  “客服”先是让王女士查看自己的网贷额度,并让她从网络贷款中借出一笔钱,转到指定的“安全账户”,声称这是为了验证王女士的身份,退款完成后这笔钱会自动返还。王女士按照“客服”的指示操作后,却发现自己不仅没有收到退款,还被骗走了从网贷中借出来的5万余元。

  警方提醒:正规的网购退款,款项会由原支付渠道返还至原账户,并不需要跳转到其他平台进行交易、转账等操作,当接到自称是客服的电话时,不要轻易相信,一定要与官方平台进行核实。

  03

  案例:虚假购物类诈骗之超低价诱惑

  今年10月,市民张先生在手机某App上看到一场推销翡翠手镯的直播,精致的款式和低廉的价格让他心动不已。随即联系客服索要购买链接,客服提出他可以直接通过银行卡转账完成购买。张先生并未多想,直接通过手机银行向对方提供的账户转账6500元。付款后,他发现无论是直播间还是卖家账号都消失无踪,彻底失去联系。

  警方提醒:凡是在购物前需要先行充值、垫付资金、缴付手续费、保证金等均为诈骗。商品买卖务必在有交易保障的平台进行,对避开正规购物平台,要求添加微信、QQ进行交易的卖家,一定要谨防上当受骗。

  04

  案例:冒充电商、物流类客服诈骗之引流诈骗

  11月初,市民李先生收到一个快递包裹,内有一张某购物平台的兑奖单,李先生后通过扫描兑奖单上的二维码欲兑奖,系统显示其成功兑换了一个扫地机器人和一瓶洗衣液。在联系“平台客服”后,“客服”引导李先生下载一个APP,告知其可以通过“广告投放”任务赚取佣金。

  李先生随后通过扫二维码的方式向“平台方”转款6000元,随后开始做任务。在后续操作提现过程中被告知操作失误,账户被冻结。李先生这才意识到被诈骗。

  警方提醒:不要点击下载来历不明链接,不要扫来历不明的二维码,刷单就是诈骗,不听、不信、不转账。

  “双十一”购物季,警方在此郑重提醒广大市民:

  购物时务必选择正规官方平台,切勿轻信陌生来电、短信及非官方渠道的“优惠信息”“退款通知”;

  凡是要求添加私人社交账号、下载非官方APP、开启屏幕共享、提供银行卡密码及验证码、转账至“安全账户”的,一律视为诈骗;

  面对“超低价商品”“高额返利”“免费兑奖”等诱惑,要保持理性判断,坚决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

  同时,建议市民及时下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来电预警功能,提高自身防骗意识和识骗能力。

  如不慎被骗,务必第一时间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立即拨打110报警,并联系银行采取止付、冻结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财产损失。

  记者:刘晏男,朱博文,赵文瑛(实习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