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川超看台“节奏引擎”鲁丹钰:用鼓槌敲出绵阳足球的热血音符
发稿时间:2025-11-05 08:22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在川超联赛绵阳九洲长虹队的比赛现场,观众总能被一阵阵穿透赛场的鼓声点燃。梓州龙球迷协会的鼓手鲁丹钰时刻紧握鼓槌,随比赛节奏挥臂敲击——进攻时,鼓点如急雨骤落,激昂如冲锋号角;防守时,鼓点似重锤落地,沉稳如定海神针。从协会首批会员到看台“节奏引擎”,从个人观赛到全家助威,她用鼓槌敲出了绵阳足球的“热血音符”。

鲁丹钰在赛场边击鼓助威

  □ 川超绵阳队报道组 任露潇 文/图

  从球迷到鼓手 让热爱有了“重量”

  “2014年,三台县梓州龙球迷协会成立时,我就是协会首批会员。”现年35岁的鲁丹钰在三台潼川古城担任项目综合部经理,谈及与球迷协会的渊源,语气里满是怀念。

  最初,她和许多球迷一样,只是赛场边的“看客”,直到被看台上整齐的呐喊、统一的口号所震撼——“那种凝聚力,是独自观赛永远体会不到的。”正是这份归属感,让她萌生了“做点什么”的想法,而鼓手的身份,成了她与球队最紧密的联结。

  “单纯呐喊的热爱是藏在心里的,但鼓声不一样,它是看得见、听得见的力量。”鲁丹钰说,选择击鼓,是想让支持变得“更有分量”。作为看台助威的“节奏引擎”,她的鼓点不仅要带动球迷情绪,更要让场上的球员清晰感受到来自主场球迷的支撑。

  在鲁丹钰看来,好的鼓点是“传承与创新的结合”——那些老球迷传下来的经典节奏,是刻在协会基因里的“精神密码”,每次敲响都能唤醒全场共鸣。而新的节奏,则需要跟着比赛形势灵活调整,成为赛场情绪的“放大器”。

  “进攻时要‘催阵’,防守时要‘稳势’,鼓点必须跟着球队的脉搏走。”谈及鼓点设计,鲁丹钰有着自己的“赛场智慧”。当绵阳队发起进攻,她会先用中速鼓点铺垫,节奏平稳,为进攻“蓄力”;随着球队逐渐推进到前场,她会慢慢加快敲击频率,营造出“冲锋陷阵”的紧迫感。“这就像在给球员喊‘加油、再快一点、再加把劲’,能带动全场球迷的呐喊声形成合力,给对手施加压力。”鲁丹钰解释道。

  以节奏应战局 让鼓声夯实底气

  在鲁丹钰的击鼓经历中,10月7日,绵阳队主场对阵德阳队的川超比赛,是她最难忘的“节奏攻坚战”。那场比赛临近结束时,绵阳队仍处于落后,看台上气氛低迷,压抑感几乎蔓延全场。“当时好多球迷唉声叹气,我知道,这时候鼓声不能乱。”鲁丹钰说。

  鲁丹钰没有急着用快节奏强行带动气氛,反而先放慢了鼓点,用“咚——咚——”的低沉重音,一下下扎实地敲下去。“落后时盲目提速只会让大家更焦虑,反而需要沉稳的节奏先稳住人心。”鲁丹钰说。果然,随着沉稳的鼓声响起,身边的球迷纷纷安静下来,慢慢跟着鼓点喊起了“呼!呼!”的口号,原本微小分散的声音逐渐变得整齐有力。

  随后,鲁丹钰紧盯着赛场,发现场上的球员并没有放弃,大家依然在积极拼抢,甚至几次成功断下对方的传球。看到这一幕,她立刻抓住这个转折点,逐渐加快鼓点频率,从慢重音过渡到“咚、咚、咚”的中速节奏,同时加入高音鼓的轻快敲击,向赛场上积极组织“反攻”的绵阳队球员发出同频共振的信号,也给全场球迷吃下一颗“定心丸”。

  当比赛进行到最后的补时阶段时,绵阳队36号球员欧继抓住机会,一脚射门,足球应声入网,比分追平!那一刻,整个看台瞬间沸腾,鲁丹钰也用最快的速度敲起了最密集、最激昂的鼓点,和全场球迷一起欢呼、呐喊,把所有的激动和喜悦都融入到鼓声里。“那一天,我真正体会到了‘鼓声能扛住压力,也能点燃希望’的意义。”鲁丹钰感慨道。

  四代人的情怀 让热爱成了日常

  鲁丹钰的足球情怀,早已不是个人的坚持——从爷爷辈开始,足球就是这个家庭的“共同语言”。“我是受父亲影响爱上足球的,后来妈妈也成了球迷。”如今,她的女儿更是从小就跟着家人来到看台上,从被抱在怀里的小不点,长成了能跟着口号蹦跳喊“绵阳雄起”的小球迷。

  10月7日,绵阳队主场迎战德阳队,恰逢女儿7岁生日,孩子主动说:“妈妈,我想在赛场过生日,和大家一起给球队加油!”当天,她带着蛋糕来到现场,球迷协会的伙伴们围着孩子唱生日歌。比赛中,女儿拿着鼓槌和喇叭,跟着妈妈的节奏呐喊。当球队打完整场比赛全场欢呼时,女儿更是难掩激动之情。

  鲁丹钰明白,足球早已融入了他们家庭。除了10月3日绵阳客场对阵甘孜的比赛鲁丹钰未能前往现场,其余每场比赛,她和家人都在现场——球队赢了一起欢呼,暂时落后一起鼓励。

  “击鼓助威对我来说,早已不只是个人的热爱,而是我们家的生活方式。”鲁丹钰说,那些在看台上共同呐喊的夜晚,那些因足球起落的情绪,都成了珍贵的记忆。

  如今,鲁丹钰依旧在每个比赛日握着鼓槌站在看台上,鼓点起落间,是她对足球的执着、对球队的坚守,更是一个家庭四代人对足球深沉的热爱。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