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又逢故园晒秋时
发稿时间:2025-10-19 09:09   来源: 绵阳日报

  □ 刘杰

  绵延多日的秋雨,近日终于消散了。久违的秋阳,晒得人神清气爽、周身舒畅。于是,我给远在老家的伯父打电话,询问近况。伯父高兴地说,咱这儿的雨昨天夜里就停了,这会儿也是大晴天,他正跟我堂弟忙着晒秋呢!听他这么一说,我在倍感欣慰之余,又想起了故乡的晒秋往事。

  当中秋的圆月渐渐亏去,故乡的村庄便呈现出一派丰裕多彩的景象。乡人在夏耘秋收间洒下的汗水,催生出一年中最盛大的农事——晒秋,即将从农田里收回的各类秋作物果实摊开晒干。老辈人常说:庄稼能收回来才叫收成,粮食进仓才能心安。而晒秋,正是这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在乡人眼中,晒秋有着最质朴的收获、最热切的愿景。

  晒秋,是一杯用辛劳熬出的蜜水。每到晒秋时节,原本就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不得闲的乡人,刚刚把秋作物运回家,还未来得及稍作休息,腰还酸、腿还疼,指甲缝里深陷的泥土还未彻底洗净,便要马不停蹄地投入为果实脱粒的劳作。这也是晒秋的第一步。谷穗、玉米棒子可以借助机器直接脱粒;大豆秆则要摊在打麦场里,用拖拉机拉着镇压滚碾压,再翻匀、再碾压、扬场;而其他作物,就只能靠人力了。花生果、辣椒果要一个一个从秆上摘下;棉花要一团一团从摘回的棉桃里揪出;芝麻要一捆一捆倒竖过来,用棒槌拍打脱粒;高粱则要一穗一穗在小板凳上摔打脱粒。这种因劳累造成的浑身酸痛,会持续好多天。当然,脱粒带来的快乐也是实实在在的。当看到自己一季操劳换回的果实在身边越聚越多;当带籽的湿棉花在院子里堆成小山包;当蹚过带壳花生果时,冰凉酸爽的感觉从脚心像电流般传来——那份收获的惬意与甜蜜,唯有农田的赤子才能有最深切的体验。

  晒秋,是一幅立体的乡村油画。不必等到所有农作物都脱粒完毕,只要天气合适,便可摊开晾晒。每到这个时候,各家各户都是男女老少齐上阵,投入晒秋的行列。在这样秋阳高照的日子里,故乡的村庄早已被晒秋装扮得五彩缤纷:打麦场上晒着黄澄澄的黄豆粒、红火火的高粱米;用高粱秆编织、被木架子悬空支起的簸席上,晒着雪白的棉花团;平房、楼房、门楼屋顶上,晒着翠绿的绿豆粒、金黄的玉米粒;院子里的水泥地上,晒着黄褐色的带壳花生果;连屋檐下,也挂着成串的红辣椒。放眼望去,满目皆景,空气中氤氲着各种果实交融的浓郁气息,堪称村庄一年中最美丽、最丰饶、最有活力的时节。

  晒秋,是一段温暖的故园记忆。儿时,我和弟弟、妹妹常利用“秋忙假”和课余时间,帮助父母剥棉花、摘花生,有时能忙到夜里。为了解闷去乏,父亲会取出他那台老式收音机,播放《三国演义》《五虎征西》《岳飞传》《呼家将》等评书,我们听得津津有味。遇到电池没电或收音机出故障,我们就缠着父亲讲故事。父亲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高中毕业生,也是十里八乡数得着的知识分子。于是,他清清嗓子,便饶有兴致地讲起来。在父亲浑厚沉稳、略带磁性的男中音中,女娲补天、仓颉造字、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氏尝百草、大禹治水等上古传说变得有血有肉、宛在眼前;秦朝大一统、郑和下西洋、鸦片战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重大历史事件,也变得可触可感、激荡人心。我们都听得入了迷。到了晒秋的时候,晾晒玉米、黄豆的院子和打麦场,便成了我们的欢乐场。我说这就是《杨家将》里的金沙滩,常常和弟弟、妹妹、堂弟玩打仗的游戏。我们踩着玉米或黄豆欢快地追逐,黄豆太滑,不时有人跌倒,惹得妹妹哈哈大笑;可跑得快了,妹妹又跟不上,一会儿便撒娇哇哇大哭。妹妹一哭,妈妈就开始责备我们,于是我们便笑呵呵地作鸟兽散。

  如今啊,晒秋终究成了一抹回不去的乡愁。父母已相继离世,妹妹远嫁他乡,弟弟常年在外经商。曾经回荡着欢声笑语的院落,变得无比寂寥;曾经晾晒过无数秋粮的水泥地,开始暗生青苔;多少温馨的故园往事,都被铁门的锈锁尘封。但那些苦中有乐的岁月、那些有父母陪伴的日子、那些被各类秋粮的色泽装点的时光,犹如一道柔和的光,既牵动着我的乡愁,又抚慰着我的乡愁;既唤醒我的回忆,又温暖着我的回忆。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