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绵阳:建圈强链推动特色产业聚变升级
发稿时间:2025-10-18 08:53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10月15日,“万千气象看四川”四季度集中采访团先后走进巨星(绵阳)稀土永磁新材料产业园、绵阳科技城光子技术研究院、绵阳市航空与燃机配套产业园,近距离感受绵阳特色产业新赛道的强“磁场”。

 

  巨星永磁毛坯车间  

  10月15日,“万千气象看四川”四季度集中采访团先后走进巨星(绵阳)稀土永磁新材料产业园、绵阳科技城光子技术研究院、绵阳市航空与燃机配套产业园,近距离感受绵阳特色产业新赛道的强“磁场”。

  点位1  巨星(绵阳)稀土永磁新材料产业园

  链主引领+创新驱动

  打造磁性材料产业强“磁场”

  走进巨星(绵阳)稀土永磁新材料产业园的毛坯车间,高度自动化的产线正安静运行,机械手精准地进行取放与流转。就是在这个车间里,诞生了全国首块“无重稀土50SH”磁钢,标志着我国在高端稀土材料领域实现关键突破。

  这一突破,对重塑四川稀土产业格局意义深远。“四川是稀土资源大省,却长期扮演‘原料输出’角色,高端磁钢一度依赖沿海供应。”巨星永磁常务副总经理黄浩指出,“随着成渝地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工业机器人等产业迅速崛起,构建完整、自主的产业链已时不我待。”

  巨星永磁的落地,正是绵阳补齐产业链核心环节的关键落子。这一占地约3000亩的超级项目,构建起从稀土资源到磁材制造、再到全球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三期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实现年产10万吨高性能磁体,跻身全球稀土永磁产业第一梯队。

  从“资源输出”到“技术引领”,企业靠什么实现跃升?答案在于持续的技术创新与高效的运营机制。黄浩告诉记者,企业不仅聚焦于材料性能的突破,还构建起技术、销售与交付协同的“铁三角”服务模式,为本地产业链企业如华川电装、富临精工等提供高性价比磁材解决方案,强化区域产业韧性。目前,企业已成功进入比亚迪、吉利等头部新能源车企的供应链体系,并与舍弗勒等国际企业达成合作意向。“预计明年我们的产品将正式登陆欧洲市场。”黄浩透露。

  巨星永磁的快速成长,是绵阳布局“587”现代产业体系、抢占磁性材料与电机新赛道的重要成果。为系统构建产业生态,绵阳连片规划2400亩专业园区,设立专项政策与产业基金,面向工业自动化、航空航天等领域开展精准招商。在今年举办的磁性材料与电机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国电科九所、西南科技大学等7家单位现场签约,进一步贯通“资源-材料-应用”创新链条。

  目前,绵阳已集聚巨星永磁、西磁科技、宏发一海、芯智热控等规上企业25家,其中超半数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今年1-6月,全市磁性材料与电机产业产值实现22%的同比增长,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从一块磁钢的技术突围到一条产业链的聚变升级,绵阳正以坚实的创新步伐和清晰的产业视野,构筑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稀土新材料高地。

光子技术研究院研究人员执着攻坚

  点位2  绵阳科技城光子技术研究院

  “追光”而行

  点亮激光产业新赛道

  在绵阳科技城光子技术研究院实验室里,机械工程师胡涛小心翼翼地调试着光学探头。他手上这台近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即将完成所有出厂测试,奔赴全国各地的工厂生产线。

  “它就像给生产线装上了‘火眼金睛’。”胡涛比喻道,“这台仪器能瞬间解析出产品的煤炭热值、烟草水分、酒精浓度等关键指标,让产品质量控制从‘事后抽检’变为‘实时洞察’。”

  据了解,近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仪项目自2024年7月立项以来,目前已正式投入生产线进行中试阶段。相较于传统设备,该产品不仅在信噪比、扫描速度和光谱分辨率上实现跨越式提升,更难得的是,它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从核心技术到整机装备的百分百国产化。

  突破的背后,是研发团队数百个日夜的执着攻坚。“实验室与工厂之间,我们往返了不下百次。”项目负责人马旺回忆道,面对工厂的环境干扰、温度波动等难题,团队驻守生产一线,在机器轰鸣声中反复优化算法、调整结构,终于让精密仪器在复杂工业环境中也能“稳如磐石”。

  这款光谱仪的成功,恰似绵阳科技城光子技术研究院创新实践的一个缩影。走进研究院,创新的脉动无处不在:在另一间实验室,抗磁型深低温温度传感器正在进行稳定性测试;隔壁实验室里,新一代超灵敏辐射感知材料在这里同步孕育,将在年底开启正式运营。“我们既是技术创新的‘策源地’,也是成果转化的‘加速器’。”绵阳科技城光子技术研究院院长范勇恒介绍,自2022年研究院成立以来,已构建起“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产业咨询、仪器设备共享”三大平台,打通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目前,研究院已成功引进培育10余家高科技企业,其中6家已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

  这番创新图景,正与绵阳打造“光子科创城”的战略布局交相辉映。在今年9月举办的激光科技创新产业大会上,“光子科创城”建设正式启航,标志着绵阳在激光产业这条新赛道上开启了全新征程。

  范勇恒表示,下一步将集聚国内激光行业头部资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助推中国光子科创城建设。

航空与燃机配套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一期)项目现场

  点位3  绵阳航空与燃机配套产业园

  标准化+定制化

  厂房设计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走进绵阳航空与燃机配套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一期)项目现场,一座座现代化厂房已粗具规模,工人们正抓紧进行最后的装饰和总平施工。

  在建的一期项目总投资49亿元,规划用地798亩,分为6个区建设。“目前我们所在的A区总投资10.66亿元,预计11月就能完工和联动调试。”绵阳富乐投资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东旭介绍,语气中透着满满信心。

  据了解,整个产业园规划总占地2100余亩,计划总投资约164亿元,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计划工期为2024年至2028年,包含标准厂房、无人机研发中心、低空飞行保障及应急救援装备研制中心、中小型分布式气轮机研发中心等,是绵阳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高新技术智能制造产业高地的核心载体。

  产业园的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厂房搭建,更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构建。“目前我们已招引企业数十家,包括航天三发、文隆机匣、紫薇科技等业内知名企业,均是以装备制造为方向。”刘东旭透露,预计在2027年航空燃机相关产业规模突破80亿元,吸引超百家上游企业入驻;到2030年,力争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航空与燃机产业基地,打造世界一流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产业集群。

  园区的吸引力从何而来?关键在精准的产业配套设计。“我们采用标准化与定制化相结合的厂房设计,充分考虑了航空制造的特殊需求。”刘东旭指着厂房结构解释道,标准化厂房与定制化厂房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进行大件设备的生产,也可以进行零部件组装,“厂房内部层高与跨度同样远超常规,地面承重设计达到2.5吨/平方米,完全能满足重型航空设备的生产需求。”

  作为四川省航空航天产业主要承载地之一,绵阳现有规上航空相关企业38家,今年上半年产业规模达101.5亿元,同比增长12.1%。随着产业园的建成投用,绵阳在大飞机配套、商业航天等领域的竞争力也将显著提升,为成德绵自凉国家级航空航天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记者 彭紫薇 刘曾太 胥江 刘凤君 文/图)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