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将麦冬等4种物质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标志着麦冬正式获得国家“药食同源”认定,为我市麦冬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三台是“中国麦冬之乡”,三台“涪城麦冬”被评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入选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三台麦冬产业基础好、优势突出。如何进一步提升麦冬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市政协八届五次会议期间,三台县政协提交了集体提案《关于推动麦冬“药食同源”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得到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办理。
提案聚焦
解决短板 加大开发利用
基于前期调研情况,提案认为,我市具备了健全的麦冬研发检测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等基础条件,开发了麦冬饮片、中成药、食品、保健食品、日化用品等多样性产品,品牌优势突出。但麦冬产业发展还存在着种苗退化、综合开发利用不够、产业融合度低等制约因素。
为此,提案建议,加强麦冬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通过“政府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发力+产区农户配合”,推动现有麦冬种植基地全面提质增效,大力推广优质新品种“涪麦1号”,着力推进麦冬新品种研发,强化麦冬种源保护。
在开展麦冬品牌提升行动方面,建议探索建立麦冬国内国际标准体系,形成麦冬行业权威标准;着力孵化品牌,深入挖掘麦冬各类价值,加大以麦冬为主导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创建力度,推动基地建设、品质保持、品牌培育、标识使用;强化品牌营销,积极开展品牌市场化运作,建立线上线下互动宣传、销售、体验模式,积极参加全国农产品知名展会活动,不断拓展市场。
提案还建议,持续优化药用麦冬精深加工,推动川西北道地药材集散中心尽快建成,努力实现从销售药材原材料到销售饮片成品的转变;大力开发麦冬食用属性,引导支持相关企业尽快落地麦冬饼干、麦冬糕点、麦冬饮料、麦冬酒等产品生产线,推出一批食用麦冬产品进入市场,鼓励支持麦冬菜品研发,推动麦冬上餐桌、进茶杯,入万家。
提案追踪
重点培育 助力产业建圈强链
记者从该提案主办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接到提案后,提案主办单位、协办单位高度重视,对提案内容作专题研究,并按照绵阳实际落实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及时办理回复。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市农业农村局印发了《绵阳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建圈强链培育方案》,将麦冬纳入食药同源产业发展重点品种,按照“稳面积、重生态、提质效”的原则,全面提升基地生产管理效能,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计划建设麦冬标准化种植基地1万亩。指导三台县申报2025年省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培育项目,拟在三台县主要产地区域建设各类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基地,联合市农科院推广麦冬新品种“涪麦1号”200亩。
“但是根据地方标准制定的最新规定,不得制定列入国家药典的物质地方标准,也不得制定中药材(含药食同源)种养殖、生产加工、检验方法、流通等地方标准。”该负责人解释,我市抢抓省级药食同源产业建圈强链培育的契机,努力打造麦冬“天府粮仓·食药同源”品牌,积极参加四川食药同源产业发展大会、“绵品出川”、农博会等活动,展示麦冬产业成果,并积极争取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川麦冬+”品牌建设,新建了直播间、孵化直播账号、孵化产品、入驻抖音等电商平台。
在麦冬精深加工建设方面,在食药同源产业链培育方案中将开发食药材功能性饮料、食品、功能性成分提取和大健康日化产品,拓展产品功能作为重要建设内容,同时计划总投入超3000万元建设含麦冬类中成药数字化高质量先进生产线、开发麦冬系列饮品、开展麦冬非药用部位综合利用、对老旧仓库进行改造等。我市还支持代代为本等公司在麦冬食药同源产品方面加大开发力度。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吸取提案建议,在加快麦冬种植标准化基地建设、发挥涪城麦冬产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制定严格行业标准、加快麦冬深加工项目建设进度、加强麦冬新产品研发支持力度等方面努力,推动麦冬产业高质量发展。”该负责人表示。
(记者 唐显枚)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