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运动场
清晨6时,三台中学的校园里已经传来琅琅书声。在这所承载着百年历史的名校里,近5000名学子开始新一天的学习生活,他们中,超过90% 来自周边乡镇的农家。
三台中学党委书记刘建明自豪地介绍,“学校连续5年荣获‘绵阳市普通高中学校A1组教育质量评价特等奖’,这份成绩单背后是无数农家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真实故事。”
□ 刘玉明 唐和建 文/图
百年传承 文脉赓续育桑梓英才
三台中学校园内,现代教学楼与青砖灰瓦的历史建筑相映成趣,恍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创办于1905年的潼川府中学堂,是这所学校辉煌历史的起点,行走在绿树成荫的校园里,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回响中。
“这里曾是唐代诗人杜甫寓居过的地方。”谈起这段历史,刘建明如数家珍,“公元762年,杜甫在此居住近两年,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140余首诗篇。他的文脉一直滋养着这片土地。”
北宋年间,此地更是走出名震一时的“潼川三苏”,苏易简、苏舜钦、苏舜元三位文豪,都曾在此求学。苏易简在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高中状元,成为巴蜀学子的楷模,他的故事至今仍在校园里传颂。
抗战烽火中,三台中学迎来办学历程中又一个重要时刻——国立东北大学于1938年迁址于此,在此办学整整8年,时任东北大学文学院院长的陆侃如、冯沅君夫妇,带领学生们在战火中坚持学术研究。
“那段岁月,三台中学的校园里既有中学生稚嫩的书声,又有大学生深沉的思考。”刘建明坦言,“东大师生在抗日烽火中坚持授课,以知识为武器,守护民族的精神血脉。这份爱国基因,我们必须代代传承……”如今,台中独有的文化育人场景在校园处处可见。诗圣广场的石刻、东大园的纪念群雕、初心广场的英雄谱……这些文化设施不再是静默的“摆设”,而是可触、可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跨越三个世纪,历经数次变革,三台中学始终坚守着“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的初心。百年来,已有超过10万名学子从这里走出,其中不乏两院院士、知名学者、政商精英,而更多的,是建设家乡的栋梁之材。
学生才艺表演
设施革新 农家学子享优质资源
三台中学近年来大力提升办学条件,让农家子弟足不出县就能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的一流教育。
从2022年起,学校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完成科技楼的改造与升级,已建成理化生顶装实验室、数字化探究实验室、地理学科教室、天文馆、AI创客教室等各类实验教学功能用房20余间,为开展实验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学校投入800余万元新建的AI创客实验室令师生们眼前一亮,实验室里配置了激光切割机、高精度3D打印机、人形机器人等先进设备,这些在城里孩子看来都颇为新潮的装置,如今成了农家学子探索科技世界的窗口。
“我第一次见到3D打印机时,完全被震撼了。”来自古井农家的高一学生周泓睿回忆道,“看着自己设计的模型一层层被打印出来,那种奇妙的感觉无法用语言形容。这让我立志要学习工业设计。”
学校打造的2个专业录播教室,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全程自动录制和远程直播。这不仅促进了教学研究,更让优质课程资源得以共享。去年通过录播系统开展的远程教研活动达50余场,惠及全县多所农村中学。
“升级后的天文馆,配备了专业级天文望远镜,能够清晰地观测到土星环和木星卫星。”学校教务处副主任任治宇介绍,“理化生实验室、地理学科教室均按照全省一流标准建设,让学生们不出校门就能进行高水平科学实验。”
图书馆的重修更是学校一大亮点。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图书馆藏书20万余册,订有报刊300余种,每天下午,这里座无虚席,学生们或埋头苦读,或轻声交流。
学校还精心建设标准化11人制足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设施,确保学生们在刻苦学习的同时,能够锻炼体魄。在学生生活保障上,学校寝室全部安装空调、热水器、饮水机等设备,食堂是“四川省A级示范食堂”,为学生们提供营养均衡的三餐。
充满活力的运动会
教学创新 分层培养助人才成长
作为“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三台中学一直以优秀的教学质量闻名遐迩。但学校不满足于此,持续探索教学创新,构建了以“聚焦核心素养,引领创新发展”为课程理念,以“立品、立智、立能、立美、立新”为培养目标,“基础+拓展+融合”纵向层次和“领域+门类+科目”横向关联的“三维五立”课程体系。
学校深耕“台中好课堂”系列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2024年,学校党政领导干部听评课达120堂次,年级领导和管理干部听评课230余堂次,这种深入教学一线的管理方式,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学校要求每一位行政人员每周至少听两节课,及时了解教学动态。”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宋开兴表示,“这种‘沉浸式’管理,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校实行分层培养机制。对特优生,实行“导师制”,每个导师固定指导1至5名特优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对薄弱学科学生,实行“补弱制”,通过精准帮扶消除学科短板。“我的物理成绩一直不理想,上学期差点失去信心。”来自农村的高二学生李航说,“补弱班的老师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耐心辅导,这学期我的物理成绩提高了18分。”
学校围绕“三维五立课程体系”,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现已形成三大类30余门校本选修课,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学校开设的‘三台地方文化研究’‘杜甫在三台’等校本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副校长曾兵介绍,“这些课程既传承了地方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实验操作
五育并举 全面发展显艺术才华
三台中学坚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全面培养人才。学校坚持“五育并举”,为学生搭建全面发展的成长平台。
学校每年举办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是展现学子风采的盛会,这一活动涵盖科技、文化、体育、艺术等多个领域,参与学生达5000余人次。2024年第21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规模空前,多次被“学习强国”平台报道,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
“在科技文化艺术节上,我参加了第二届中国(绵阳)科技城青少年科创荟科幻征文比赛,”高2024级学生赵宸辰自豪地说,“虽然我们来自农村,但在老师指导下,我们的作品获得了一等奖,这让我相信农村孩子同样能在科技领域有所作为。”
学校足球队更是战绩辉煌,在2024年三台县青少年体育联赛中,囊括篮球、排球男女4个组别冠军,实现荣誉满贯。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高度重视。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这不仅是口号,更是三台中学师生的实际行动。学校确保每位学生掌握至少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
在美育方面,学校组建合唱团、民乐团、舞蹈队等艺术团体,超过60%的学生参与其中。每年举办的“台中好声音”“书画艺术作品展”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
劳动教育同样硕果累累。学校与三台中科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华能明台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研学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校园,了解实际生产技术。此外,学校还开辟15亩劳动实践基地,每个班级都分到了一块“责任田”,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种植蔬菜、花卉,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教育均衡 “学立文峰”强硬核本领
深耕出硕果。创新基因觉醒,创新能力激发——近三年,学生斩获省级以上科创奖项 46 项,“智能垃圾分类系统”落地社区破解治理难题,“乡村振兴课题”转化为农户增收指南,生动诠释着“学立文峰”的深层内涵:不仅要筑牢书本知识的根基,更要锻造解决实际问题的硬核本领。
对于农家孩子来说,三台中学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照亮前程的明灯。学校多措并举,确保教育均衡发展,让寒门学子同样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学校与岳池一中开展结对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均衡发展。“这种交流不仅帮助了兄弟学校,也促进了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宋开兴说,“教师在支教过程中,教学视野更加开阔,教育情怀更加深厚。”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学校连续三年在西南大学开办骨干教师教学素养提升培训班。2024年,170余名教师获得各级各类表彰表扬;300余人次在各级各类课题、优质课、论文评比中获奖。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通过国家助学金、学校奖学金、社会捐助等多种渠道,每年发放各类资助金超过300万元,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失学。
学校还特别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配备了5名专职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们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三台中学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续写着基础教育的华美篇章。
三台中学明确提出“建设全国知名、西部一流的现代化学校”的奋斗目标。未来五年,学校将投入1.5亿元用于校园改造和设备更新,进一步提升办学条件。
“我们计划建设一栋现代化的综合实验楼,新增人工智能实验室、生物组培室等前沿科学实验室。”展望未来,刘建明表示,“将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在师资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着力,让更多农家孩子受益。”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