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原的草原上,牦牛成群。
春去秋来,时光荏苒。一支支绵阳帮扶队伍扎根雪域高原,他们倾其智、劳其力、尽其责、解其囊,交上了一份对口援红工作的优秀答卷。
近年来,在“十四五”规划的引领下,绵阳与红原更是携手并进,通过一系列精准有力的帮扶措施,共同谱写了一篇以牦牛产业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牛文章”,不仅推动了当地畜牧业的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更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资金与项目双轮驱动
夯实畜牧业新基础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每到阳光明媚的夏季,在红原县公路两边,悠然吃草的牦牛和藏绵羊随处可见,令人心旷神怡。作为阿坝州唯一纯畜牧业县的红原县,如今正借助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政策的东风,从生态保护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下功夫,打破产业制约瓶颈,突破发展绿色经济,将牦牛产业蜕变为牧民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这背后,离不开绵阳的一份努力。
自2012年以来,绵阳市累计投入援建资金9476万元,占绵阳援建资金总额的21%,精心实施了22个畜牧业帮扶项目。这些项目重点聚焦于暖棚建设、牧道改善以及畜牧业设施设备的升级,为红原县畜牧业的稳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时期,绵阳市进一步加大了投入力度,2023年至2025年期间,便投入了4266万元,专项用于推进省五星级园区建设和现代畜牧业的转型升级。
走进位于红原县邛溪镇的牦牛现代农业园区,天高云淡,成群的牦牛正在园区现代化的圈舍中悠闲吃草。据了解,该园区集智能化养殖、科研创新、加工物流等多功能于一体,年产值已突破21.86亿元大关,展现了强大的经济带动效应。绵阳暖棚项目的成功实施,更是有效解决了牦牛过冬掉膘的难题,通过科学的补饲和兽防措施,牦牛过冬死亡率被控制在3%以下,这一暖心工程深受牧民们的欢迎与赞誉。
产业与品牌双向升级
打造绿色经济新图景
绵阳与红原的结对帮扶,不仅仅停留在资金与项目的支持上,更着眼于全产业链的升级与绿色品牌的建设。在前端,两地共同推广标准化、规模化的养殖模式,旨在提高养殖效率,确保牦牛品质;中端则积极引入加工企业,建设冷链物流中心,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后端则充分利用绵阳的市场优势,成功打造了红原YAK直营店,有效拓宽了销售渠道,让红原的牦牛产品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以前四处找销路,生怕牛奶坏掉,现在再也不用担心了。”这是牧民们最真实的感受。红原牦牛奶年产量近4万吨,但市场转化率不足三分之一,为了解决这一痛点,在绵阳的协助下,雪宝乳业在红原成立公司收购鲜奶,经冷链物流运至绵阳加工生产,再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有效增强了当地牦牛奶产品的竞争力和销路。
在全产业链升级过程中,绵阳还注重科技的创新与应用。红原县与绵红指挥部积极对接铁骑力士公司与四川川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在红原县壤口村实施了牦牛冬季保重保供科研项目。该项目以科技为引领,成功打造了牦牛越冬标准化养殖示范体系,不仅提高了牦牛的越冬性能,还显著提升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存栏的343头牦牛中,冬季最高单月单头增重达到了79斤,全栏平均月增重也有27.7斤,项目牛群经济价值提升超过200%,为牧区经济的增效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样板。
牧旅与生态双重平衡
实现持续发展新篇章
在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绵阳还助力红原探索牧旅融合新路径。通过精心设计的“万人上红原”文旅线路,深入挖掘整合红原文旅资源,实施价值引领、骨干培训、讲解完善、展陈提升、特色资源开发、试点示范六大行动。将红原的非遗马术、红色草地、民族文化、绿色工业与文旅深度融合,构建市场认可的文旅产品体系,实现“跟着音乐去旅行,骑着骏马游草原”文旅IP变现增值,助力红原大草原雅克音乐季提质增效,推动红原县马背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绵阳与红原共同优化了游客的“吃住游购”体验,从观景点的选择到打卡拍照的角度,从特色藏餐的口味到骑马的安全保护,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对游客体验的极致追求。
在追求牧旅融合的过程中,绵阳与红原也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草畜平衡的实现。通过实施天然草原保护修复示范基地建设、高产稳产优质饲草生产基地建设等项目,红原县的草原植被盖度达到了86.3%,天然草场鲜草产量也提升至397.76公斤/亩。同时,草畜平衡得到了有效改善,由原来的25亩以上草场养1头牦牛提高到了15-20亩草场养1头牦牛,超载率被严格控制在5%以内。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全面交流、广泛合作、深度交融的美好画面,在绵阳与红原的每一个角落里呈现,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长,两地人民的深情厚谊续写着新的动人故事。
(龙刚 谢宏程 记者 邓勇 唐云峰 文/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