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阳新闻
真招实招降成本,打造“最好做生意的地方”
发稿时间:2025-10-17 08:13   来源: 绵阳日报

  □ 新声

  日前,《绵阳市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出台,将“控制成本”直接写入标题,体现出绵阳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政策的重点和着力点。

  《措施》用生态思维来看待营商环境建设,从降成本、优服务、护权益、促创新四方面,共推出23条具体举措,构建出一个环环相扣的成本控制体系,其主要目的是直接或间接降低市场主体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甚至是人力成本、精力成本,增强市场主体生存和发展力量,为企业“轻装上阵”提供制度保障。

  从企业全生命周期来看,《措施》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服务思维。在准入阶段:通过简化和加快审批流程,降低企业“时间就是金钱”的启动成本;在运营阶段:通过降低融资成本、保障要素供应,缓解企业最现实的资金与生产压力;在创新阶段:通过强化权益保护、营造稳定环境,增强企业发展预期与创新动力;在退出阶段:通过畅通市场退出机制,减少企业退出成本与后顾之忧。这种贯穿企业发展始终的成本控制,体现出政策设计的系统性与前瞻性。

  比如,在生产经营环节,《措施》精准瞄准企业最敏感的“钱袋子”与“生产线”。例如,明确要求新增小微企业、“三农”主体融资担保业务平均费率不超过1%,并将城区用户平均停电时长控制在5.2小时/户以内。这些具体指标背后,是政府为企业“输血”“保供”的实实在在举措。毕竟,对中小微企业而言,费率降低一个百分点、停电缩短一小时,都攸关企业亏赚多少或能否连续生产。

  更见真章的,在于对那些不直接体现于报表、却深刻影响企业活力的“无形成本”的削减。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畅通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等举措,本质上是一场政府角色的深刻转型: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从审批者转向赋能者。熙泰科技项目落地过程中的“特事特办”,不是对规则的突破,而是对规则温度的体现,是对企业真实需求的精准响应。

  当然,绵阳的“成本减法”并非简单的财政让利,其背后蕴含着营商环境建设的深刻辩证法。控制成本不是要政府大包大揽,而是要通过优化服务、维护公平竞争,创造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这种环境下的成本降低,才是可持续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当企业不再为繁琐审批耗费精力,不再为要素保障提心吊胆,它们才能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技术创新与市场开拓中,从而实现真正的“开源”。

  当下,各类市场主体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任何一项都可能关乎生存。把企业的生命当作自己的生命,以政府的持续作为系统性地降低综合成本,才能让市场主体焕发活力,以最好的状态去“做生意”。绵阳此举,是一次有价值的探索,其最终成效,值得期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