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超(盐亭)
“红萝卜,抿抿甜,看到看到要过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这首歌谣在老百姓口中传唱,承载着大家对年的渴望。
春节,作为传承数千年的华夏最重要节日,在物资匮乏时,人们对其向往更加强烈,年味也更醇厚。这很大程度源自大年三十与初一早上那顿年饭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与独特氛围。那时,若有人邀吃年饭,常得到“叫花子还有年三十呢!”的决然回复(本家除外)。在好客的中国,这般回应凸显出年饭特殊规格。所以,不管家境多贫寒,年三十中午的肉绝不能少。小时候,我们满心期待地私下算着过年日子:“还有八十天……还有四十天……”算得耐心细致。有了这份盼头,平淡清苦的日子便有了希望。
记忆中,年三十中午的肉香难忘。父母总让着我们,想让我们吃个够,我们也铆足劲要大快朵颐。可真吃起来,没几块就满嘴油腻,难以下咽。不像现在,菜肴花样翻新,吃再多也不腻。不过,过年的喜悦让我们不在意吃多少肉,外面的爆竹声、热闹聚会,都在催促召唤我们出门玩耍。
大年初一早饭,常用剁碎的红萝卜蒸干饭。红萝卜经油或肉沫炒过,香甜可口,弥补米饭单调。新衣不是年年有,但这红萝卜干饭过年必备。这顿饭比平时早,而且我们小孩子还要严守规矩。人们认为收成与财运都系于此时言行,丝毫马虎不得,所以有诸多讲究。
首先,说话要谨慎。若说错话,克制的父母会用筷子轻戳脑壳警醒大家。过了大年初三,说错话的孩子免不了挨打。周围人会来看热闹,这既是对犯错孩子的惩罚,也是对自家孩子的警告。而且这一年,一家人的收成、财运等大小事,都会算在说错话孩子身上,再大胆的孩子也不敢乱言。年三十夜,父母会用各种方式,让我们在大年初一早饭时,说些表达家庭幸福的吉利话,如“我们的钱用不完”“新衣服穿不完”等,承载着全家对幸福的期望。虽然那时我们年纪小会害羞,但在父母鼓励下,也要鼓足勇气说出吉言,这是一种自我展示与锻炼。
说完吉利话,吃红萝卜干饭时,要留意进食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碗里剩少许时,要再盛一碗,寓意“吃不完”。年幼的我们常一筷子接一筷子刨饭,易忘记停下。父母一般不会在我们吃第一碗时添太多,怕我们吃饱不再添。而且父母会留意我们的吃饭进度,若没适时停下,就会用筷子头轻敲提醒,比老师戒尺还管用。
如今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吃饱吃好早已实现,过年时餐桌上食物更是丰盛。很多家庭冰箱塞满储备食品。烟花照亮夜空,一家人围坐电视前,吃年饭、看节目、谈天说地。偶尔有人说错犯忌的话,也没人厉声呵斥。若有年长者,晚辈虽会偷瞄脸色,但时代不同,年轻人主导生活,年长者很少操心,往往睁只眼闭只眼。
年饭的肃穆在消散,孩子们无忧玩耍,大人给多少红包,也觉得无所谓。人们日子富足惬意,年饭规矩悄然退出。虽说没人想回到过去的生活,但大家常感叹现在年味没以前浓了。或许,正是儿时难忘的年饭记忆,才让人们深深怀念过去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