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戏剧小品《时光编织的爱》将角逐全国“群星奖”——
藏在市井烟火里的人间大爱
排练剧照
近日,从三台县文化馆传来好消息:10月中旬,该文化馆原创戏剧小品《时光编织的爱》将作为四川省唯一入围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第二十届“群星奖”戏剧类作品,登上全国决赛舞台。《时光编织的爱》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而幕后,同样是一个个充满情感与奉献的真实故事。
记忆会消失但爱不会
“妈,今天排练很顺利,大家的表演状态都特别好……”廖秀芬对着手机里母亲的照片轻轻说道,眼中闪着泪光。今年5月,廖秀芬的母亲永远离开了她,没能看到女儿导演的这部作品登上全国舞台。
廖秀芬是四川省文化馆戏剧专业干部,也是小品《时光编织的爱》的导演,她的母亲,是一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该小品加紧排演备战“群星奖”赛事过程中,母亲的病情加重了。为了不影响排练,又能让母亲得到专业照拂,廖秀芬将母亲送到疗养院,每天在排练厅和疗养院之间奔波。
“有时候在排练场,看到演员表演老人迷茫的状态,我会突然恍惚,想起母亲此刻是否也正面对陌生的墙壁不知所措。”廖秀芬的声音有些哽咽,“这种切肤之痛,让整个团队都对作品投入了非凡的情感。”
“记忆会消失,但爱不会。《时光编织的爱》想要传达的就是这样一种信念。”
亲身体验化作创作源泉
排练厅里,演员曾艳饰演的“保姆女儿”深情回忆自己的母亲:“我妈妈也爱织毛衣,红的、紫的、绿的,织了一大堆,每年还没入冬,就早早催我穿上……我妈也爱让我拍照片,我那会还烦,那会,我总嫌妈妈唠叨、嫌毛衣土。现在我想穿给她看,她再也看不见了……”
这是剧中保姆女儿的台词,每次表演到这段,台上台下的人都会红了眼眶。“艺术来源于生活,有时甚至与我们的生活形成奇妙的交互。”曾艳说。
据了解,《时光编织的爱》创作始于2023年,由退转军人向秀芳和三台县文化馆戏剧辅导干部李叶共同担任编剧。巧合的是,向秀芳的婆母和李叶丈夫的奶奶也都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编剧和导演的这种共同经历让创作团队找到创作源泉和作品切入点。向秀芳透露,经过三年无数次的修改、创作提升和打磨,作品最终以网络修理师傅、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和她的“保姆女儿”三位普通人物为主线,在市井烟火中延展社会大爱,让观众在感动之余,思考关于孝道、关爱老人和母爱等永恒话题。
三台县文化馆馆长李智表示:“这个作品没有宏大叙事,有的只是对普通人普通情感的聚焦。创作团队每个人都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其中,希望它不仅是一个作品,更是一面镜子,让社会更多人来关注老人,关注阿尔茨海默病人群和他们的家庭。”
十年磨一剑的群文梦想
“群星奖”是文化部为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而设立的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被誉为群文界的“奥斯卡”。三台县高度重视群众精品文艺创作,先后有5部作品获得“四川群星奖”。
据了解,自2014年开始,三台县文化馆从基层群众和社会关注面出发创作多个群众精品文艺作品,先后有舞蹈《武·悟》、音乐《山水念》、小品《暖年》《我们的青春》《困在时间里的妈妈》等作品荣获“四川群星奖”。2023年,《时光编织的爱》参加第三届四川艺术节,与全省150个作品角逐获“四川群星奖”;2024年,在全省“第二十届全国群星奖四川选拔活动”中,该作品获得戏剧类第一名,为确保该作品能够代表四川在全国舞台上展现最佳水平,三台县成立专班并设立专项资金;2025年,经省文旅厅推送至文旅部复评、审核后,小品《时光编织的爱》入围全国第二十届“群星奖”决赛。
目前,随着全国决赛的临近,剧组正在对作品进行最后的打磨提升。(刘玉明 文/图)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