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经开区 让城市发展和青年人才双向奔赴
就业有载体 成才有平台 生活有氛围
经开区招才引智小分队走进知名高校搭建引才桥梁
收到388份高校毕业生简历,硕博占比52%;兑现17名人才补贴12.3万元,直接带动消费超千万;青年求职6个青年驿站免费住,为优秀人才提供拎包入住人才公寓302套,发放47张“经开人才卡”…… 招才引智聚力,这一串串鲜活的数据,勾勒出2025年经开区人才工作的生动轨迹,折射出这片发展热土对人才的强烈磁吸效应,更见证着“科技绵阳·‘城’纳贤才”的真挚实践。
人聚产兴,才聚业旺。在经开区这片发展沃土上,从实验室的技术攻关到产业园的生产线,从高校的科研书桌到企业的研发中心,各类人才正以智慧赋能发展,让“674+N”产业体系焕发蓬勃生机。
招聘会走进四川大学
跨山越海 赴一场“城才之约”
4月的西安春寒未消,西北工业大学招聘展位前已排起长队;深圳大学的校园里,化学工程专业学生汤晨拿着简历信心满满:“经开区的产业生态与我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希望能在这一发展热土上实现职业理想”。这是经开区招才引智小分队的日常写照 ——4月21日至24日,两支队伍横跨西安、深圳、合肥、北京4地,走进4所知名高校搭建引才桥梁。
经开区为何能让学子慕名而来?答案藏在精准对接的细节里。小分队携 92个优质岗位、314名人才需求清单上门,区人才办专员现场解读产业布局,通过翔实介绍区域产业布局及企业用人需求,精准匹配人才与岗位。“不是简单摆展位,而是带着产业需求找人才。” 区人才办主任道出关键所在,这种 “企业点题、政府搭台”的模式,让招聘现场达成33份初步意向签约。
9月的四川大学,经开区同样诚意十足。300余名师生冒雨赴会,46家重点用人单位带来1800余个优质岗位需求,覆盖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多个重点产业领域。“扫码就能匹配岗位,政策解读一键直达。”首次上线的人才服务智慧平台成亮点,求职者通过“绵阳三江人才” 小程序实现“线上逛展”,企业则凭 “一企一码” 精准触达人才,让 “双向奔赴”更高效。
川大学子慕名求职
政策暖心 筑一个“安居港湾”
“想不到这么快就到账,凭借硕士学历,购房直接补助了15000元,经开区太给力了!”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的青年教师谢老师难掩喜悦;“领取汽车消费补贴后,还能享受人才购车补贴,整个申请过程很顺利,补贴到账也很快”,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的小陈晒出银行卡收款记录,脸上洋溢着幸福。这背后,是经开区150余条人才政策的坚实支撑——每年5000万元人才发展资金,全市首创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企业本科生生活补贴,还有覆盖购房、购车的“专享安居大礼包”。
“人才政策不能只算经济账,也要算情感账。”区人才办相关负责人的话,道出政策设计的初心。3月启动的“高端人才GO经开”活动,将补贴与消费场景深度绑定,单人额外补贴最高达2.6万元。“普惠 + 专项”的叠加效应,构建起“购房-购车-创业”全周期支持体系,让人才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经开诚意”。
服务的温度更在细节中流淌。首批青年人才驿站提供免费住宿,让求职学子“拎包入住”;“经开人才卡”可享就医就学便利,线上平台实现补贴申领“一键直达”。西南科技大学李博士的感言颇具代表性:“不仅找到事业平台,更感受到家的温暖。”
“青”松交友沙龙
品牌聚气 造一个“人才生态”
“经彩拼图”拼出区域发展蓝图,“心动互选”融入政策解读 ——3月22日的“青”松交友沙龙上,百位青年才俊在互动中加深认同。这是经开区人才品牌建设的缩影:围绕“高端人才 GO 经开”主品牌,联动产业沙龙、青年联谊等活动,让人才服务从“工作圈”延伸到“生活圈”。
医疗、教育、公园等城市配套正在同步升级,商文旅资源深度挖掘,从乘船游览风貌到参观重点项目,经开区以“就业有载体、成才有平台、生活有氛围”的环境,让青年“来了不想走”。
更长远的布局已然展开:计划招募30名“校园青年引才大使”,培育3名市级创新创业人才;优化线上平台功能,实现政策精准推送;支持人力资源公司升级服务矩阵,形成市场化优势。这些举措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从高校讲台到生产车间,从政策文件的字里行间到生活服务的点点滴滴,经开区正以政策为帆、服务为桨,让人才之舟在发展浪潮中扬帆远航。当城市拿出真心,人才自会报以热忱,这场“城与才”的双向奔赴,必将书写更多发展新篇章。(汪龙 李艾 文/图)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