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田野
近年来,游仙区委、区政府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在农田水利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引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方面狠下功夫,谱写乡村振兴新的篇章。
今年上半年,游仙区实现小春粮食、油菜产量分别同比增长3.7%、2.2%,“天府粮仓·百县千片”示范片实收实测小麦最高单产达565公斤/亩,油菜最高单产达256公斤/亩,分别超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23.6个百分点;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0.586万吨,园林水果产量同比增长6.9%;新投产规模生猪养殖场2家,新增蛋禽40万羽,预计实现年出栏生猪20万头、产蛋2.7万吨以上;水产品产量8775吨。
□ 游仙融媒 记者 周钰 文/图
丰收 希望的田野歌声飞扬
在稻香鱼肥中感受田园之乐,在实践体验中传承农耕文化,在产业发展中共话乡村振兴……
9月23日,以“稻香鱼跃千重浪 游仙欢歌庆丰年”为主题的绵阳市游仙区庆祝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稻浪渔歌”农业主题公园开园活动举行,游仙区各乡镇和街道携各自特色农产品集体亮相,数千名游客与当地农民齐聚一堂,通过沉浸式农耕体验、特色农产品展销等活动,共庆丰收喜悦,感受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
活动现场,舞台上精彩纷呈的歌舞表演将活动氛围点燃,游客们饶有兴致地参观现场的各个展位,忠兴镇的红萝卜干、魏城镇的火龙果、仙鹤镇的葡萄……各乡镇点位负责人热情地讲解产品特色优点,游客自由选购自己心仪的农特产品。
丰收的喜悦
此次活动上,“稻浪渔歌”农业主题公园的四大农耕体验区成为游客们的“打卡胜地”。在稻田摸鱼区,模拟稻田池内水花飞溅,游客们挽起裤腿、赤脚下水,与滑溜溜的鱼儿展开“追逐战”,欢声笑语响彻稻田。
不远处的丰收打谷体验区内,金黄的稻穗堆成小山,而在手剥玉米区,游客们围坐成圈,比拼谁剥的玉米又快又好,欢笑声此起彼伏。走进自由垂钓区,不少“钓鱼达人”围坐岸边,静待鱼儿上钩,游客们在看得见稻浪、闻得到稻香的同时,尽情享受垂钓的乐趣。
“接下来,我们将立足农业高质量发展定位,紧扣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加速构建‘2+5+7’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依托全市农作物种业核心和农事一体化服务两大优势,发展‘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生态养殖、特色林果、现代蚕桑’五大产业,建好‘粮油果蔬桑禽渔’七类园区,全力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游仙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左维波表示。
稳收 机械化作业颗粒归仓
“金秋玉米香,农户丰收忙。”近日,在游仙区魏城镇莲花村玉米地内,收割机、运粮车来回穿梭。伴随着阵阵机器轰鸣,一排排玉米植株连秆带穗被卷入收割机中,摘穗、秸秆粉碎、剥皮、脱粒一气呵成。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的玉米倾泻而出,很快就装满运粮车。
高效的机械化作业
“今年种了700多亩玉米,两个机子收割,一个星期就收割完毕,收割后直接拉到烘干房烘干,烘干过后直接变卖。预计今年玉米每亩产量是500多公斤,现在种地全程机械化,省心又高效。”游仙区魏城镇玉米种植户杨伟说。
当前,游仙区15万余亩玉米陆续进入收获期,通过机械化作业,确保农作物适时收获、秸秆及时还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秋收时节到了,我们提前联系农机专业合作社,调配烘干设施,组织农机手进行技术培训,对农业机械进行全面的检修和保养。让机械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秋收作业中,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游仙区魏城镇农业农村和生态环境办公室工作人员安宇说。
据介绍,玉米收获季节最怕遇上阴雨天,给玉米晾晒、存储带来极大困扰,稍有不慎便会引发霉变,影响玉米品质。为此,游仙区多端发力,为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保驾护航,有效破解阴雨天玉米收获难题,切实减少霉变风险。
除烘干设备及配套设施外,游仙区还将品种培育推广作为发力方向,当地农业部门联合科研机构、企业,定向培育并大力推广胶质高、包尖好的优质玉米品种。新品种适配机械化收获,且收获过程中玉米粒不易破碎、杂质少。
在游仙区共有玉米种植面积6万亩的四川达谷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发展订单农业,长期以来,为农户提供全链条支持。“我们对签订订单的种植户提供适配机收的优质种子,同时还组织技术人员指导病虫害防治技术,保障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品质。在收获环节,提供专业机收服务,缩短玉米在田间滞留时间,此外配套烘干服务,快速去除玉米水分,减少霉变风险。”四川达谷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申超说。
甲鱼养殖基地
增收 特色产业拓宽致富路
走进位于新桥镇新跃村的甲鱼养殖基地,鱼塘在微风吹拂下泛起层层涟漪,水面上漂浮着翠绿的水葫芦也随之荡漾,走在塘边不时能看到甲鱼探出脑袋,悠然自得。甲鱼养殖基地负责人张礼林热情地向记者介绍:“我们在游仙区的养殖总面积有500亩左右,主要养的是中华鳖。养殖是一条龙服务,从甲鱼孵蛋开始,精心呵护每一个环节。”
被誉为“水中人参”的甲鱼肉质鲜嫩,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以及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极高。同时,甲鱼还具有一定药用价值,在传统医学中被用于滋阴补肾等,深受消费者喜爱。
“甲鱼的捕捞期从开春一直持续到深秋,今年甲鱼的总产量大概在3万公斤,产值接近400万元。”张礼林介绍道。
基地的发展不仅带动了自身的壮大,更为周边村民提供了致富机会。目前,基地已经在全区范围内带动200余农户一起养殖甲鱼。
“我今年和他们一起养了60来亩甲鱼,预计能卖3000公斤甲鱼,收入达到30万元。”对于未来的养殖计划,新跃村村民何德明充满信心。
近年来,游仙区农业农村局多举措推进水产养殖发展:政策上,助力企业申报省级水产原(良)种场,申请项目资金并给予政策指导;技术上,联合农科院专家提供水质调控等技术支持,组织培训班提升从业者技能;金融上,协调银行定制“特色产业贷”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推动养殖保险落地,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平台上,组织活动促成企业战略合作,实现技术共享与市场互补。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