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区县新闻 > 平武
【平武】以“森林四库”激活生态富民新动能
发稿时间:2025-09-18 09:00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在四川盆地西北边缘,涪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之地,平武县正以森林为笔、生态为墨,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答卷。

  

 

  森林旅游带动精品民宿发展

  

 

  “森林四库”建设带动平武乡村民俗经济

  

 

  高村乡秀美景色

  在四川盆地西北边缘,涪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之地,平武县正以森林为笔、生态为墨,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答卷。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大熊猫国家公园重要组成部分,平武县近年来牢牢把握“天府森林四库”建设机遇,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推动“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协同联动。

  2025年上半年,全县林业综合产值达19.92亿元,同比增长2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31元,增速6.3%,先后成功斩获“四川省森林草原湿地生态屏障建设重点县”“天府森林粮库高质量发展县”等荣誉,为山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平武样本”。

  □ 胡宇/图 记者 任露潇/文

  四库联动 让森林资源护生态富百姓

  平武县以系统思维打破“四库”壁垒,让760万亩林地既成为生态屏障,又化作富民源泉,构建起“护林增绿—点绿成金—汇金盈库—兴库富民”的良性循环。

  “水库”建设双线发力。一方面投资7500万元实施321万亩天然林系统保护工程,强化“封山育林+科学管护”模式;另一方面启动邛崃—岷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修复项目,构建水源补给区、水土保持区,今年上半年完成营造林面积10.96万亩,同比增长40.87%。如今涪江支流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森林成了“防洪补枯的拦水坝”。

  “钱库”激活生态资源。在平通羌族乡桅杆村,村民王建国将老宅改造成“岷山度假民宿”,旺季客房爆满:“以前守着山林愁生计,现在靠森林旅游年入20多万元!”目前,平武全县共建成精品民宿93家、省级森林康养基地34家,16个自然教育驿站开发47个产品,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84万人次,旅游收入4.9亿元。“报恩飨礼”品牌也打响名气,厚朴牙膏、果梅青梅酒等产品上半年销售额2.56亿元,还获中国农交会“最受欢迎产品奖”。

  “粮库”丰富了“菜篮子”。江油关镇天鹅村的黄柏林下,村民魏云中看着长势喜人的黄连苗满脸期待:“5年采收期,一亩能挣8万元,还不毁林!”截至目前,平武全县共建成厚朴“天府森林粮库”等园区9个、基地6个,厚朴种植38.5万亩,林下草本药材超10万亩,实现林上林下双增收。

  “碳库”开辟长期收益。平武在全市率先启动1万亩国有林区碳普汇项目,预计收益240万元-320万元,创新“国有平台公司+村集体+农户”分红模式。同时配置750台无人机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联合川陕甘三省巡护,2024年以来改造低效林2.82万亩,森林储碳能力持续提升。

  改革创新  破解山区发展“痛点难点”

  作为“森林覆盖率77.46%、常住人口仅12万”的山区县,平武曾面临林地碎片化、资金短缺等难题。如何破题?平武给出的方案是:以改革创新赋能,为“森林四库”建设扫清障碍。

  平武推行林地“‘三权分置’确权”,整合零星林地统一入股,试点“生态超市”,实现林地流转40万亩、产权交易26宗。旧堡羌族乡竹丰村将1200亩林地入股县农发集团,与企业共建“双黄”基地,按“65%企业+30%农户+5%村集体”分红。村民吴世贵10亩林地入股,预计采收分红24万元,还能在基地务工年挣1万多元,“家里添了小车,老屋也翻新了……”吴世贵笑着说。

  针对农户“贷款难”,平武联合金融机构推出“森林四库贷”“药材贷”等产品,利率低至3.1%,最长贷10年,最快“秒到账”。大桥镇种植户李红梅贷款20万元扩大黄连种植:“以前小打小闹,现在规模上去了,还添了新设备!”截至2025年上半年,“药材贷”发放1511笔、1.08亿元,覆盖580户;“林下经济贷”等累计贷款475人、4000余万元。县里还设立贴息基金和风险补偿金,两年补贴210万元,推出“农耕保”等险种,为产业兜底。

  此外,平武与省林科院等合作,建14个人才平台,引进新技术15项、新品种20个,开发厚朴牙膏、天麻保健品等20余种产品。在厚朴全产业链科创中心,科研人员让厚朴叶变日化品、树干做家具,全产业链价值翻了3倍。

  该县还建成天麻、山桐子种质基因库、100亩山桐子苗圃基地,以科学规划避免碎片化开发。

  民富村强  生态红利装进农户“钱袋子”

  “森林四库”建设的核心,是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在平武,从农户的“钱袋子”到村集体的“账本子”,生态红利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幸福。

  产业带动实现就业增收。平武招引国药集团等20余家龙头企业,培育种养大户200余户,推行“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目前20余个村集体各建成“双黄”基地超500亩,每村采收年分红超200万元;500余户种植户年均增收5万元,每年2万人次就近就业;高村乡五一村曾是贫困村,依托“森林+文旅”建成自然教育基地,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村集体收入80万元,3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1.2万元。

  产业升级拓宽增收渠道。木材加工领域,平武投资1.6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配套智能生产线,32家企业年产值超2.4亿元,推动传统加工向高端化转型。中药材产业依托60万亩基地(全省第二),建药食同源加工基地,联动“土司宴”开发川芎拌牛肉、天麻炖乳鸽等40余种药膳,不少游客专程来体验,产业链越拉越长。

  文化赋能让幸福更有内涵。平武深挖“平武梅饯”贡品文化,申报农业文化遗产,打造“梅花节”“药香节”,形成四大文化体系,带动42家民宿发展,超千人就业。平通羌族乡桅杆村获“国家森林乡村”,民宿经营者张莉说:“游客来赏梅、做梅饯、看羌舞,生意红火,日子也有滋有味!”

  如今的平武,山林更绿、人们钱包更鼓、乡村更美。平武紧扣全省“森林四库”强市要求,构建厚朴、黄柏、黄连等产业带,深化林权改革与碳汇转化,完善自然教育体系,让更多人在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让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画卷越绘越精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