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慢慢说,咱们一起想办法。”近日,在仙海区综治中心“老马调解室”里,64岁的马昌文端上一杯热茶,微笑着接待前来求助的群众。这位老党员、退役军人,用亲切的乡音,在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织就了一张化解矛盾、传递温情的“和谐网”。
“以前办个事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在综治中心,不仅能找相关单位解决难题,还能让马师傅帮着评理,太方便了!”刚办完业务的李大姐道出了不少群众的心声。这份便利,源于仙海区对基层治理的深度探索——打造“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解决、一条龙服务”的综治中心“中枢大脑”,政法领导小组与区信访局先后入驻,而“老马调解室”就设在其中,成了衔接“刚性法治”与“柔性服务”的关键纽带。
调解室墙上,“依法调解、公平公正”的标语格外醒目,马昌文手边那本翻得卷边的《民法典》,见证着他调解路上的每一步。今年5月,仙海法庭委托他调解一起拖了10年的民间借贷案,原被告都是沉香社区的邻里,却因借款积怨颇深。调解现场,双方剑拔弩张,马昌文细心观察,找准了症结:原告起初碍于情面不好意思催款,后来急了又要不回来;被告则觉得原告在自己遇到困难时上门讨债,心里不痛快。
摸清症结后,马昌文开启“背靠背”调解,一边跟原告讲法律规定,一边跟被告聊邻里情谊。“都是乡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为这点钱伤了和气不值得。”他的话句句在理,最终原告放弃利息,还减免部分欠款,被告也认可借款金额,十年恩怨一朝化解,两双手重新紧紧握在一起。
一杯热茶、一句问候、一份耐心,马昌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架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遇到赡养纠纷,他用“百善孝为先”的道理打动当事人;处理土地争议,他用“六尺巷”的典故传递包容理念;对于各项调解任务,他坚持“立马就办”。今年以来,他已走访近100户群众,调解纠纷80余起,成功率高达99%。
如今,仙海区“政法信访中枢+老马调解末梢”双引擎治理模式成效显著。政法单位作为坚实后盾,提供法律支撑与执法保障,让治理“强筋健骨”;“老马调解室”则凭借“熟民情、通民意”的优势,用温情解开群众“心忧”,形成“刚性法治+柔性德治”相得益彰的格局。
“政法力量靠前服务,基层调解员发光发热,两者拧成一股绳,才能把矛盾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仙海区综治中心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仙海区通过这一模式,累计分流处置矛盾纠纷400余起,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区、矛盾不上交”。
(曾云 记者 胥江)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