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黄土镇的提灌站项目
		
位于雎水镇的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
		
白水湖中灌项目
		
安江干渠
□ 记者 安峥 文/图
初秋的晨光洒在安州大地,干净的自来水从农家的管网内流出、新建提灌站清澈的水流源源不断地涌出,流向田间地头,大地铺黄缀绿,瓜果飘香,一派丰收景象。
水利建设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保障,既是农业的命脉,又关系着民生福祉。作为产粮大县,安州区历来重视水利工作,近年来,安州紧紧围绕转型发展、民生福祉,大兴水利项目,积极应对旱涝灾害,提升治水管水能力,以“三点三线”为布局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能”。
深入实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守牢粮食“金饭碗”
“每年四五月份需要大量用水时,如果天不下雨,就栽不了秧。”如今,随着安江干渠的投用,困扰花荄镇九合村村民周祥平的这一忧虑已成过去。安江干渠通水后,他不再为用水发愁,随时想用水就可以放,心里踏实了,他还打算多栽三四亩秧苗。
安州区虽地处涪江流域,但地形以丘陵为主,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农业灌溉长期依赖“望天田”,抗旱能力弱。现有的中小型水库和塘堰无法满足大规模、稳定的用水需求,一旦发生干旱,将直接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威胁区域粮食安全。近日,随着安州区安江干渠主体工程顺利完工,不仅改变了安州区河东地区无重大骨干引水工程的历史,还标志着安州区在高效水资源利用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安江干渠安州段始于黄土镇江池村的马道梁子,终于花荄镇九合村的杨家庵,全长9.06公里,在空中俯瞰,宛如一条卧龙蜿蜒横亘于山地间,为四周百姓带去清泉与希望。安州区水利局水利股副股长谢甜表示,工程在规划之初,就将“节水优先”理念贯穿始终,渠身建设采取高强度的防渗混凝土材料,能将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53提升至0.65,并通过一系列措施,预计每年比传统渠道减少输水损失逾100万立方米,极大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这项总投资1.1亿元的民生工程,惠及两镇五村,新增及改善灌溉面积3.21万亩,让4.1万民众直接受益。谢甜告诉记者,现目前安江干渠配套的40余公里支渠、斗渠、农渠、毛渠已经步入设计规划阶段,接下来,还计划在安江干渠沿线安装计量监测设施,实现对水资源的精准计量与智慧调度,为安州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和管控基础。
近年来,安州区通过新时代治水路径探索实践,充分发挥广大群众主体作用,扎实推进以沟、渠、田、塘堰、道路全面配套及农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的农田水利全面转型升级,为水资源短缺地区破解农业“水瓶颈”提供了借鉴。“2025年,安州区在建水利项目19个,总投资29.91亿元,累计已完成投资9.55亿元。我们持续优化施工组织设计,采取强有力的工作举措,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贡献安州力量。”谢甜说道。
如今,一座座水库、一条条水渠、一片片灌区织密水网,润泽着安州大地,为粮食丰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
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 自来水“甜”进心窝
9月15日上午11时许,安州区塔水镇高观村村民谭和全,走进厨房准备做饭,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便哗哗地流了出来。“水压稳定,用水比以前方便多了。”谈起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后的用水体验,谭和全很是满意。
一根自来水管入户,能给地处丘区的高观村农家生活带来什么改变?记者在谭和全家中找到了答案。走进他家,只见四方庭院的一角,一根水管探出来,洗衣机在一旁转着,谭和全喜在心头:“一整天都有水,啥时候想用就能用,再也不用和老伴算‘节水经’,为水发愁了。”
高观村地处丘区,地势高低起伏,过去缺水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谭和全回忆,过去喝水都是挖井抽水用,还要“看天”,天气好流出清澈水,天气不好是浑浊水,干旱就没有水。不少村民盼着和城里人一样,拧开水龙头就能喝上清澈的自来水。
如今,这个愿望变成了现实。近年来,安州区启动农村供水保障项目,致力于解决农村居民的用水问题。如今,塔水镇高观村的700余户2000多村民都用上了清洁的自来水,村民饮水实现了从“吃水难”到“吃上水”,再到“吃好水”的转变。“喝上自来水,甜到村民心窝里。”高观村党总支书记魏广兵告诉记者,如今通水后,不少家庭还置办了洗衣机、热水器,日子越过越好。
区水利局农村供水股股长吕正军介绍,安州区开展“三点三线”统筹规划建设。目前,安州区以高川供水站、沸水供水站、千佛供水站为“三点”,以白河供水工程、罗浮山供水工程、河东供水工程为“三线”,通过设立加压站和分水节点等方式,利用管网联接,在全区范围内形成树状管网,逐步实现全区供水“同网、同质、同价”。
为推进全区乡村水务示范县建设,安州区明确绵阳市安州区龙泉供水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城乡供水一体化平台公司,承担县域内城乡供水投融资、工程建设、运维管理等职责。公司城乡南区负责人张小斌介绍,目前高观村的村民都用上了智能水卡,手机上就能充值水费。公司热线24小时开通,村民有任何饮水方面的问题,他们都会尽快处理。
“如今,安州区已逐步形成‘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备用水源’的供水体系,努力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确保全区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吕正军介绍,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区里克服山多坡陡的困难,找水源、建工程、接管道,全力扩大供水辐射范围。
截至目前,安州区已累计投入8亿元资金,实施了5个城乡供水项目,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达到21处,自来水普及率和规模化供水率已分别达到94.7%和87.9%。
全方位加固河道防洪能力 筑牢民生“安全堤”
位于安州区高川乡泉水村的黄洞子沟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综合治理河道总长4458米,蜿蜒在群山环抱之中;河道两边新建起5段总长1053.71米的堤防,并新建了5座穿堤涵管、4处新建下河梯步,为当地群众出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安州区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股副股长胡小军表示,去年开工的5条山洪沟治理工程在今年汛期之前已全部投用,项目涵盖枫香沟、齐黄沟、黄洞子沟、干沟、东益沟5条山洪沟,项目总投资6000余万元,综合治理河长10公里,主要施工内容为挡墙基础、堤墙、防浪墙等,全方位加固了河道的防洪能力,为沿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起坚固的防洪屏障。
截至目前,5条山洪沟共计新建及加固堤防总长7923.01米,新建及加固挡墙2739.78米,新建穿堤涵管20座,新建下河梯步20处。胡小军告诉记者,这批山洪沟治理工程建成投用将有力提升高川乡泉水村、千佛镇东益村、桑枣镇齐心村、柳坝村及雎水镇枫香村区域的排洪能力,保护治理耕地2000余亩,惠及项目区群众15000余人。
2025年以来,安州区水利局聚焦水旱灾害防御,完善运行体系,对13处安置过渡安全屋进行标准化建设,汛期累计转移人员8000余人次。胡小军表示,将继续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和维护,确保其长期发挥防洪效益。同时,将进一步加大山洪沟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全区防洪减灾体系,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