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三根“金线”绣出高原产业新蓝图
发稿时间:2025-10-15 08:18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从“高原星光计划”照亮学子前程,到大骨节病患者重获健康光彩,再到上马故事商业街的人声鼎沸——绵阳结对帮扶的足迹,已深深融入这片雪域高原的肌理。

 

村民熟练地操作缝纫机生产订单产品

  开栏语

  当绵阳的智慧遇见壤塘的热土,会谱写出怎样的篇章?

  是缝纫工坊里“哒哒”作响的致富旋律,是畅通道路上车来车往的希望之声,更是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的灿烂笑脸。

  从“高原星光计划”照亮学子前程,到大骨节病患者重获健康光彩,再到上马故事商业街的人声鼎沸——绵阳结对帮扶的足迹,已深深融入这片雪域高原的肌理。

  即日起,本专栏将带您走进这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透过一个个生动的实践案例,全景式展现绵阳结对帮扶如何为壤塘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书写新时代携手促共富的动人篇章。

  □ 尹秦 王泽宇 刘燚 李书仪 文/图

  在川西北高原的崇山峻岭间,壤塘,这个曾经以传统农牧业为主的名字,正在被重新定义。它的故事,关乎一个个在家门口绽放的新梦想。

  这一切变化的经纬中,交织着来自绵阳市对口帮扶的深情“金线”。这些“金线”如何绣出壤塘发展的新图景?答案,藏在产业中。

  第一根“金线”

  一针一线“织”出新生活

  “哒哒哒……”在壤塘县中壤塘镇的“云端缝纫工坊”里,电动缝纫机欢快地鸣奏着。中壤塘镇差托村村民罗青坐在工位前,手指翻飞,一件衣服的边缘被迅速缝合。在这工作三年的她,如今已是一名熟练工。

  “以前都没想过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罗青笑着说,在绵阳结对帮扶后,这里不仅工作环境好了,设备先进了,收入也很不错。

  工坊的“灵魂人物”之一,是云端缝纫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兼教师泽丹娜姆。站在崭新的全自动裁床前,她感慨万千:“绵阳的帮扶资金就像一场及时雨。”她告诉记者,这笔钱不仅用于设备升级,更让工坊的骨干有机会“走出去”,到外地专业学习。

  学成归来,技术和管理理念如清泉注入。以前只能承接简单订单的小团队,如今已能娴熟制作围裙、工装、校服、藏服、帐篷等27类产品,年产值从几万元飙升至400万元。更重要的是,这根“金线”串起了60多名像罗青这样的长期就业村民,还带动了160多人兼职,让牧民家的妇女在照顾家庭之余,也有了稳定收入。

  一根针,一根线,连起了传统与现代,缝出了牧民变工匠的新路径。壤塘县中壤塘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曾孝敬介绍,绵阳市对口帮扶以来,不仅提升了乡镇的基础设施,更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及老百姓收入。

绵阳开展系列活动助力壤塘好物走向广阔市场

  第二根“金线”

  乡村经济的“活水”之源

  产业的形态可以多样,幸福的源泉亦然。在壤塘县吾伊乡壤古村,古老的温泉因为绵阳帮扶资金的注入,庭院建设、道路修缮、环境治理等方面得以进行改造提升,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村民拥忠娜如今是“吾伊壤古度假温泉”的一名员工。一年半前,她还在县城打工,无法兼顾家庭。“现在好了,走几步路就能上班,每月工资3000多元,年底还有村集体分红!”在她看来,在家门口就业的幸福,远比单纯的收入更让人踏实。

  这一变化,源于对温泉周边基础设施、风貌和道路水管的全面提升。壤古村巴莱小组组长达吾让亲眼见证了这一切:“路好了,水畅了,环境美了,来的游客多了,村上的分红一年比一年高。”

  温泉,这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资源,在帮扶“金线”的精心编织下,成了带动乡村旅游、壮大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增收的“热产业”。实施全面提升改造后,2024年8月,壤古温泉投入运营,吸引众多游客前去体验,当年营业收入达52万元。

 

壤塘县生态农副产品初加工园区

  第三根“金线”

  高原珍品的“出山”之路

  离开“热产业”,记者来到位于G317旁的壤塘县生态农副产品初加工园区。

  园区内,崭新的厂房矗立。“我们这里,是全县农业发展的‘心脏’。”壤塘县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项目管理部副部长懈军介绍,这个总投资4000万元、其中绵阳投入760万元帮扶资金的园区,配备了标准化蜂蜜、青稞、菌类和中药材四条生产线。

  “园区建成后,将进行农副产品深加工,计划蜂蜜年产15吨、菌类20吨、青稞50吨,联农带富上千人。”懈军报出的这组数据,背后是无数农牧民增收的希望。同时,当地还将大力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培育“链主”企业。

  不仅有园区,为助力壤塘好物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在绵阳科技城新区打造壤塘农特产品线下体验店,创新采用“国资主导+市场运作”模式,由壤塘县国资公司与绵阳新投实业组建合资公司(开创两地国有平台合作经营先河)。2025年1月运营至今,餐饮营收达到550余万元,农特产品线下销售达到560余万元,实现壤塘国资利润170余万元,8月底成功升规入统。

  同时,举办“文化原乡·福地壤塘”高原臻品走进绵阳系列季度推广活动及非遗文化推广活动。截至目前,已累计帮助销售壤塘产品1560余万元。

  这根“金线”,正在将分散的、原始的农牧业资源,编织成集约化、标准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壤塘的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金线”织出锦绣 内生动力更足

  “我们牢记着市委、市政府的重托,更深刻理解‘绵阳所能’必须精准对接‘壤塘所需’。”绵阳市结对帮扶壤塘县工作队领队蒲毅介绍,在绵阿两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关怀下,在壤塘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援壤工作队深度融入壤塘“农牧立县、文旅兴县、能源富县、开放活县”的发展战略,将目光聚焦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与弱项。

  于是,1.45亿元帮扶资金,化作了46个精准落地的援建项目。这些项目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一个个填补空白的开创之举——壤塘县历史上第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业园区、第一个飞向远方的“飞地”工业园区、第一个汇聚智慧的博士工作站、第一个象征着血脉相连的绵壤国有合资公司……这份沉甸甸的成果清单,其价值远不止于物质层面的改变。“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将外部的‘输血’真正转化为内在的‘造血’功能。”蒲毅说。

  当工厂的机器声鸣响产业萌芽的节奏,园区的身影勾勒就业希望的象征,温泉边的笑语绘就文旅兴县的注脚,这首愈发昂扬的高原奋进之歌,其核心旋律已然奏响:帮扶,是为了最终的不帮;结对,是为了长久的自强。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