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今日头条
北宋年间得名,历时近千年的演变——潼川镇:古城墙下烟火新
发稿时间:2025-09-07 09:04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触摸古城墙厚重石壁的斑驳印记,循着南外街非遗馆中飘来的豆豉醇香,感受三台人用心守护下的这份古韵风华,触摸到的是历史长河中不灭的温度。

经过重建的潼川古城焕发出新的活力  

  初秋时节,记者走进潼川古城,漫步石板路铺就的街巷,穿行在挂满红灯笼的穿斗式民居之间,古城墙、古城门、街巷、廊桥……如一幅幅古画铺展眼前。

  触摸古城墙厚重石壁的斑驳印记,循着南外街非遗馆中飘来的豆豉醇香,感受三台人用心守护下的这份古韵风华,触摸到的是历史长河中不灭的温度。

  千年风华溯渊源

  潼川这一名字与三台这方水土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

  三台县历史文化专家库成员周世书参与潼川镇志的撰写。他向记者介绍,《华阳国志》记载郪县之名源于郪江,梓州、潼川均以梓潼水命名。梓州、潼川命名时分别取“梓潼水”的其中一个字,梓潼水即今天三台人熟知的梓江。

  三台这座城最值得追忆的,无疑是900年前北宋年间以潼川命名的那一片繁华与恢弘。北宋重和元年(1118年),梓州改名潼川府,自此“潼川”这一厚重的名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名噪一方。

  史书记载,三台县起源于遥远的古郪国,由郪县、北伍城县、始平县演变而来,三台县城治地潼川,“左带涪水,右挟中江,居水陆之要冲”,历来为县、州、郡、府、路治所,县城虽经历朝历代官员培修、改建、扩建,城隍设施、城市规模等有所变化,但城池基址至今未变。

  北宋时期先后有卢知原、李埴等修城,但城垣多系土筑,极易损毁。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潼川府提刑王勋于城东筑防洪堤3601尺(约1000米)。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许奕任潼川知府时新建城墙,但仍为土筑。

  明朝天顺年间,当地官民在原州城旧址上筑起石头城,“髙一丈六尺,周九里,计一千六百二十丈”。其后潼川州知州蒋容和钱轮在此基础上又对州城进行了完善和扩建。明朝嘉靖年间,潼川州知州赵德宏对州城进行加固、扩建,完善州城功能并修筑四道城门和护城河。赵德宏修筑的潼川城为今三台县城奠定了基础。

石板路铺就的街巷依稀可寻旧时风貌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台县令徐世楹再次对城墙和城门进行修缮,资料显示城墙高约5.3米、厚2米,周长4.5千米,有炮台9个,仍为4门,城门上有谯楼,东南西北四门分别叫凤山、印台、龙顶、涪江。后改建西门(今老西门),而旧西门则废弃了。清咸丰年间(1851年),杨玉唐重修旧西门,取名来仪门,至此三台县城有五道城门,现在的新西街口就是原旧西门所在地。

  1927年,军阀田颂尧把29军的军部设在三台,又对县城进行改建和维修,扩建了街道,修建了中山公园和围城马路,修路直上琴泉寺。此时城东万年堤已湮废,城南凯江河堤建成。

  近百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座千年古城的面貌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区面积扩大到20多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加到20余万,街道数量不断增加,沿街高楼矗立,绿树成荫,高速公路出入口改造工程、绿化亮化工程、引水入城工程、滨江公园工程等全面竣工,生态宜居之城完美呈现。

  明清遗存的潼川古城墙原长5000米,现存约2500米,东城门、南城门保存完好。2013年,古城墙和东、南城门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外街、方家街、下南街等古街道和建于清及民国初期的古院落保存较好,潼川古城旧时风貌依稀可见。

  潼川古城穿斗式民居  

  烟火文脉照新街

  时光无情,那些跨越明清至民国、矗立在南门外码头与街巷的木构院落,虽承载着近400年的风雨沧桑,亦难逃摧折:梁柱腐朽、墙体倾斜,如暮年老者在叹息。

  为了不让历史文脉就此断裂,2018年,三台县委、县政府启动潼川古城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为历史遗产注入崭新生命力。这不是简单的仿古重建,而是一场以文物原真性为魂,融合保护、修复、创新与活化利用的再生实践——挂牌守护历史建筑的精髓肌理,让梓州渡牌坊广场、游客中心如诗画般在南外街、江西街、广东巷等脉络间生长。

  如今,步入这片文旅新区,古老的石板路被细密拼接,悬挂大红灯笼的雕梁画栋映衬着青砖黛瓦。原南济渡旧址矗立的梓州渡牌坊,如一位时间哲人,凝望涪江与凯江汇流东去,无声讲述着这片土地的荣光厚重与新声。

  潼川古城南外街是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挂牌绵阳非遗文创中心、绵阳非遗教育基地,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也是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研学旅行中心、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拥有古城非遗馆五大代表非遗项目场馆及各类非遗文创、非遗体验等场馆若干。主要非遗项目聚集在南外街非遗文化馆,有国家级保护名录1项、省级保护名录4项、市级保护名录8项、县级保护名录90项。街区有国家级非遗品牌潼川豆豉、省级非遗品牌杜智华皮蛋,以及木工、泥塑、雕刻、剪纸、布艺等5处独立非遗场馆。传统技艺在传承人手中重焕生机,更在指尖体验与文创产品中叩击着年轻一代的心扉。

  随着古城旅游综合体的日臻完善,这片土地已成为三台县精心编织的文化旅游名片。每逢年节,这里便化身为鲜活的文化大观园:特色美食与非遗展示珠联璧合,城市发展印记、丰富物产特色在精心设计的展陈空间里交相辉映。无论春华流彩还是参与沉浸式体验活动,历史的余温与现代的繁华在此浑然天成。

  曾经繁华的舟船帆影、渡口喧嚷虽已散入历史的云烟,但今日潼川的脉搏却更加鲜活有力。南外街、方家街所遗存的古街道与院落,以及不远处的省级文保单位琴泉寺、千佛岩唐代造像艺术群,与修复重生的历史街区遥相呼应,共同勾勒出三台人文精神地图的深邃轨迹。

  (三台融媒 记者 李春梅 王何力 唐显枚 文/图)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