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绵薯25”凭啥比全省平均产量多一倍?
亩产破3400公斤
发稿时间:2025-10-27 09:07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绵薯25”亩产最高达3442公斤,超全省正季平均单产一倍以上,在全国推广超50万亩并入选省农业主导品种;水稻“泰优粤禾丝苗”获“稻香杯”一等奖,带动超18万亩订单种植。

  

 

  市农科院的种植基地,“绵薯25”丰收

  

 

  “绵薯25”蒸煮后薯肉金黄、甜软香浓  图片由农科院提供

  ● 品种表现亮眼

  “绵薯25”亩产最高达3442公斤,超全省正季平均单产一倍以上,在全国推广超50万亩并入选省农业主导品种;水稻“泰优粤禾丝苗”获“稻香杯”一等奖,带动超18万亩订单种植。

  ● 科研支撑强劲

  我市建立28家科研育种机构,组建三大种业创新联盟,拥有6家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品种展示基地,2021年以来育成审定274个农作物新品种,确保种源自主可控。

  ● 产业布局完善

  在绵阳,现代种业被列为绵阳市“587”产业体系的7条特色产业新赛道之一统筹推进。通过举办“双培”行动推介会等,为全市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心剂。

  □ 记者 唐显枚 王何力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10月22日,阴雨绵绵,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薯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们心情却十分明媚。原来,位于我市游仙区、盐亭县及南充市西充县三地的种植示范片,同时传来好消息——市农科院自主选育的品种“绵薯25”,现场测产表现优异。

  从实际测产数据来看,“绵薯25”在市农科院小枧镇雨凤基地亩产达3254公斤,在盐亭蜀粮农业有限公司实施的千亩优质高效种植示范片亩产达3442公斤,在西充县氧森谷农业有限公司的500亩有机甘薯种植基地亩产达2415公斤。这个产量意味着什么?

  “‘绵薯25’的单产超过全省正季生产平均单产一倍以上,即便放在全省,也是非常高的水平,潜力很大。”四川薯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潘海平研究员给出高度评价,认为这样优质的品种,下一步可面向全国推介。

  产量如此优异的“绵阳造”品种,来之不易。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丁凡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我国缺乏早熟、高产且优质的甘薯品种。为攻克这一难题,2015年,市农科院开始在海南开展杂交育种工作,通过“带蔓选择、综合评判”等技术,从30多个组合中选育出“绵薯25”。该品种不仅高产,还具备早熟、广适的特点,蒸煮后薯肉金黄、甜软香浓,薯香味尤其浓郁,适宜作为早熟鲜食品种种植。

  2023年,“绵薯25”通过国家登记,随后在四川、重庆、河南、河北等地推广应用,推广面积已超50万亩,因高产、口味佳,深受消费者和种植户喜爱。“绵薯25”在各地组织的全国优质甘薯评比中多次获奖,还荣获2024年度绵阳市“重大科技进展”,成功入选四川省2025年度农业主导品种。

  “绵阳造”品种获得省内外欢迎与认可,早已屡见不鲜。在绵阳,现代种业不仅是农业领域的核心产业,绵阳市“587”产业体系将现代种业列为7条特色产业新赛道之一一体规划、统筹推进。

  种源是种业的“命门”。为确保种源自主可控,我市建立了市农科院、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等科研育种机构(平台)28家,组建生猪、粮油、蔬菜三大种业创新联盟,成功创建3家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及2个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2021年以来,全市育成并审定(登记)的农作物新品种达274个。

  有了优质种源,种业才有延伸发展的基础。绵阳以种业创新为抓手,积极培育和招引链主企业、链属企业,鼓励企业提升能级,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产业规划、项目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以台沃为例,其自主育成的水稻品种“泰优粤禾丝苗”于2020年通过四川省审定,2022年荣获四川省委、省政府“稻香杯”一等奖。近年来,“泰优粤禾丝苗米”已发展成为台沃的拳头产品。台沃创新实施“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在三台县实现“泰优粤禾丝苗”订单种植15万亩,在绵阳梓潼、泸州、达州渠县等地发展种植3万多亩,有力带动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

  就在几天前,全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建圈强链“双培”行动启动会暨项目推介活动举行,政府部门、市内外农业企业、金融保险机构齐聚一堂,共享农业产业发展思路与支持政策,发布农业产业项目及金融产品,为全市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再次注入强心剂。

  展望未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为种质资源保护、创新平台建设、育种协同攻关保驾护航,为农业企业来绵考察、投资兴业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借助现代种业特色产业新赛道的发展契机,助推绵阳种业强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