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罗绕典(1793—1854),又作老典,字兰陔,号苏溪,湖南安化人。道光九年(1829)中进士,官至云贵总督,以廉洁自律著称。
罗绕典博学多识,诗文俱佳,有《黔南纪略》《贵州筹捕储备记》《知养恬斋前集》《霹雳山房诗文选》《蜀槎小草》《玉台赞咏》等著作。
清道光十五年(1835),四川乡试正考官罗绕典从京城一路走来,那次入川公干的往返途中,罗绕典写了不少诗歌,留下旅途诗《蜀槎小草》四卷,给绵州写了4首,收录在地方史志中。
晓过绵州秋日清
罗绕典是清晚期有名的廉吏,还出过不少著作。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涪江先后发生两次洪灾,绵州州治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迁到罗江,嘉庆七年(1802)回迁州城旧治。
经过重建,道光十五年的绵州城,已经呈现出新的都市格局。同年,初秋的一天,罗绕典任四川乡试正考官,就是那次公干,让他走进了绵州金山驿。作为欧阳修的出生地,那晚,怀着对先贤的敬仰,罗绕典写下了《绵州怀欧阳文忠公》。
第二天早晨,罗绕典“晓渡安昌河”,看到“清流贯墟落”。这清流就是翥鹤堰,一通石碑介绍了翥鹤堰的修建经过、灌溉范围等。
民国《绵阳县志》记载,翥鹤堰在南乡六里,源自安昌河渗水、草石河尾水,并南溪涧水,汇流至石桥铺,沿山作堤十余里,灌溉御营坝田亩。
罗绕典以《翥鹤堰》为题,介绍沿途景色和田野风光,评价地方官员勤政爱民、心忧百姓生活,修建了翥鹤堰,农业丰产、百姓衣食无忧。
清代乡试三年一考,每逢子、午、卯、酉年的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罗绕典诗中“我来秋日清,早稻已收获”及“堰边芦荻肥,白花飞漠漠”等内容,正好与“秋闱”前的季节特点相符。
古渡秋老芦花飞
乡试结束,罗绕典返京途中再到绵州金山驿。完成了公干,时间相对宽松不少,他在傍晚时分,信步来到北河渡。
北河渡是“上达燕秦,下通成都”的要津,往来行船与过客带动绵州城的商贸繁荣。感受到渡口经济和深秋时节涪江两岸的秋景,罗绕典提笔写下了《绵州渡口望芦州》:
《绵州渡口望芦州》
蜿蜒长堤铸白沙,芦滩秋老竞飞花。
烟浮远蒲眠鸥稳,叶战凉风落雁斜。
曲巷轻帘喧酒市,短篱疏网认渔家。
夕阳渡口人如蚁,清景何殊泛若耶。
这首诗的大意是:白沙石修建的涪江堤坝蜿蜒向前,深秋时节河滩的芦苇花漫天飞舞;远处蒲草丛中烟雾缭绕,鸥鸟安静地栖息其中,凉风吹动树叶,天空中大雁斜飞;曲折巷子里酒馆的喧闹从轻扬的帘布后传来,低矮的篱笆和稀疏的渔网是渔家所在;夕阳西下时的渡口人来人往,这样的景象与传说中的若耶溪又有什么不同?
诗中,罗绕典以芦花、眠鸥、落雁等来描绘秋日绵州城外涪江两岸的景象,用酒市、渔家、渡口的行人等呈现破败州城的市井烟火气息,勾勒出苍茫而灵动的自然画卷。尾句借用“若耶溪”(春秋时西施浣纱处,常象征隐逸之地)作比,是对所见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向往超脱尘俗的流露。
晓发绵州写风物
第二天一大早,罗绕典从北河渡过涪江返京。
罗绕典出发时正是“山雾晓未收,江波尚流月”之际,天气还有点清冷,他坐在船上看到涪江里滚滚江流、船板上的秋霜、远处的山雾、高天上的月亮、渡口旁的野店与鸡鸣、涪江岸的芦苇花,还有天际的朝阳与霞光,他觉得美不胜收,写下了《绵州晓发》。
《绵州晓发》
山雾晓未收,江波尚流月。
一棹翦江过,清冷声活活。
野店鸡乱鸣,远浦鸥争没。
须臾黄金盘,炫晃照林樾。
渡船霜满板,滑㳠足防蹶。
芦白花竞飞,蓼红露初泼。
举头山日清,朝彩湛空阔。
浄泻碧琉璃,并刀怕轻隔。
行将写生绡,好景双眸豁。
只恐倪叟迂,墨淡藁难脱。
在这首诗中,罗绕典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描绘深秋拂晓时分的绵州之美,他在诗中坦言“行将写生绡,好景双眸豁”,意思是眼前美景让他着迷,有了作画描绘下来的想法,但又担心自己的水平无法将他所见的绵州之美真实地画出来,从而以“只恐倪叟迂,墨淡藁难脱”来自谦。
那一次往返绵州,从《绵州怀欧阳文忠公》到《翥鹤堰》,从《绵州渡口望芦州》到《绵州晓发》,罗绕典用诗意而浪漫的笔调,从不同的侧面着墨,写出了绵州的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留下极具巴蜀特色的绵州诗意秋景图。
(涪江观察记者 张登军/文 王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