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原星光计划”壤塘班学生在电子技术操作课上

技能培训
□ 记者 尹秦 王泽宇
见习记者 刘燚 实习生 李书仪 文/图
10月27日,秋意漫进四川九洲技师学院的实验室。白炽灯光透过窗,落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大二学生莫郎姐的指尖——有些青涩的双手,此刻正稳稳操作着器件,眉宇间藏着日复一日练习沉淀下的坚定。
“现在是学技能的关键时候,我和伙伴们约好了一起加油,将来能进好企业实习。”莫郎姐的声音轻快却有力。和身边同学不同,她与几名伙伴的家,远在500多公里外的壤塘。
这份跨越山河的求学路,始于2023年绵阳第六批结对帮扶壤塘县的承诺。绵阳援壤工作队结合当地实际,每年整合帮扶资金80余万元,明确了“以技能培育为切口破解升学就业难题”的思路,牵头推出“高原星光计划”,并与九洲集团、绵阳人才集团签下实习就业协议,给孩子们的未来系上“安全带”。
“上学是免费的吗?”“学校那么远靠谱吗?”“什么样的条件才符合报名要求?”招生初期面对家长担忧和学生期盼,工作队行至壤塘11个乡镇,上门讲解“一位专属班主任、一本成长手册、一组实训导师、一份就业档案、一套应急机制”的良苦用心。
两年半时光磨出了实效。“入校即入企、毕业即就业”的“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让教育与产业需求精确匹配。四川九洲技师学院招生就业指导中心的何良贵说起这些孩子,语气里满是骄傲:“壤塘来的娃,和我们的孩子一样,都能进好企业,月薪都能达到4000到5000元!”
现今第一批次“壤塘班”的学生已进入深圳九洲光电子、宜宾凯翼汽车等国企参与教学实习。更让人振奋的是,第一届的尕瓦夺尔基凭着硬本事闯进省级汽车维修技术大练兵集训队,成了班里第一个有资格参与省赛舞台的“星光少年”。
与此同时,尕瓦夺尔基(汽车维修)、泽四吉(电子技术应用)也顺利考进九洲技师学院2023级实验班,全力备战2026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招生考试,有望迎来“技能报国”之路的新起点。
教学楼里挂着的锦旗,“星光照亮前行路,真情帮扶暖人心”十几个字,是牧民们最朴实的谢意。两年半来,工作队共送学117名壤塘学子,这束从盆地照向高原的光,不仅点亮了他们的技能成才路,更让壤塘更多的牧区家庭看到了好日子的模样——“三年百人”的目标,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达成。
如果说“高原星光计划”是技能帮扶的生动注脚,那面向基层的人才培训,就是给壤塘发展添柴加薪。
深秋的草原正值防火关键期,壤塘县南木达镇的上空,巡视无人机嗡嗡掠过。操作端前,南木达镇地灾防汛专干陈瑞眼神专注,不放过任何一处隐患:“今年去绵阳学了无人机驾驶,还拿到了证,现在排查隐患又快又准!”
正如陈瑞所言,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无人机是个“好帮手”。今年6月,绵壤协作机制一牵线,壤塘县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取证培训班就在绵阳开课了。
24名从事防灾减灾、应急处突的基层干部赶来充电,绵阳拿出“压箱底”的资源:能模拟3000米以上海拔飞行的模拟器、大疆行业级训练设备,还有民航局认证的实战派教员,连训练场都是量身定制的。
不止无人机培训。挖掘机技术、农村电工、文旅讲解员……绵阳送来的培训班接地气、能实用,累计110余名各行业技术骨干学成归乡。这些带着新技能的“种子”,正在壤塘的防灾减灾、经济发展中生根发芽,长出新的活力。
如今,“高原星光计划”与“创新人才培育”双翼共振,所孕育的“绵壤帮扶经验”,正如一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从川西高原向更广阔的土地播撒,生根发芽,结出硕果。而那些从高原走向盆地的“星光”,正带着技能与梦想回头望向故土。
循着这束光望去,绵阳与壤塘的群山之间,一条用技能铺就的振兴路越走越宽,一颗颗民族团结的石榴籽,也在这份温暖的帮扶里愈发饱满。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