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在绵高校毕业生延揽活动
●今年以来,涪城区发放求职创业补贴392.25万元、扩岗补助58.95万元、招工成本补贴46.4万元,惠及3008名高校毕业生
●动态更新发布5000余个岗位,帮助1007名高校毕业生找到适配工作
●推出“1311”精准帮扶计划,为1729名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定制化服务,助力555名就业困难青年顺利就业
西南科技大学应届毕业生张长城最近顺利入职富临精工,这份工作源于今年6月举行的涪城区2025年在绵高校毕业生延揽活动。
“40余家企业带着岗位进校园,就业指导员现场针对咨询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求职指导,感觉就业路一下子清晰了。”张长城的经历,正是涪城区精准服务大学生就业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涪城区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痛点,以“小切口”做深“大服务”,通过政策精准滴灌、岗位精准供给、服务精准对接,织密就业保障网,让大学生在就业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政策护航 从“不知道”到“用得上”
“原来灵活就业也能领补贴!”在得知自己可以到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领社保补贴后,自由撰稿人李女士高兴地说。她所说的政策,正是为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推出的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只要进行灵活就业登记并个人缴纳了社保,就能申请补贴,资金直接发放至社保卡。
为让政策“走出文件袋”,涪城区发放2000余份《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口袋书》,在高校、社区设立政策咨询点,累计受理500余人次咨询。“以前觉得政策离自己很远,现在翻开口袋书,补贴标准、申请流程写得明明白白。”四川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于杰说。
政策的“真金白银”更是实实在在。截至目前,涪城区已发放求职创业补贴392.25万元、扩岗补助58.95万元、招工成本补贴46.4万元,惠及3008名高校毕业生。针对有创业想法且符合条件的学生,当地还提供最高6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财政部门给予实际利率50%的贴息,让“创业梦”不再因资金卡壳。
在企业的车间里,不少毕业生还享受到了“企业+政策”的双重支持。想到科技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政府给我们发了吸纳补贴,我们就把这笔钱用于员工培训,形成良性循环。”数据显示,仅吸纳补贴一项,目前已有20余万元惠及相关企业和毕业生。
招聘会现场
岗位供给 从“广撒网”到“精准递”
“没想到社区也有见习岗位,既能积累经验,还能保留应届身份。”去年在涪城区成绵路社区见习的陈翰,如今考上了城厢街道社区干部。这个岗位是涪城区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专项开发的62个社区见习岗位之一。
在涪城区,岗位供给早已告别“大水漫灌”。依托全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站点,工作人员每月深入企业摸排用工需求,动态更新“优质岗位库”。截至目前,动态更新发布5000余个岗位,涵盖科研开发、人工智能、机械制造等多个领域,成功帮助1007名高校毕业生找到适配工作。
更具特色的是“见习岗位矩阵”的打造。涪城区联动企事业单位开发632个见习岗位,既有企业的技术岗、管理岗,也有社区的服务岗,形成“职业技能锻炼+综合能力提升”的双重培养体系。数据显示,已有134名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参与见习,在见习中提升职业素养、明确职业方向,为后期步入新职场奠定了基础。
“我们不仅要‘有岗位’,更要‘好岗位’。”涪城区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在就业上,特别注重岗位质量,要求企业提供的见习岗位必须包含系统培训、导师带教等内容,确保毕业生在实践中真正提升能力。
对接服务 从“碰运气”到“面对面”
“线上投递简历大都石沉大海,线下招聘会让我和HR直接沟通,当场就拿到了复试通知。”毕业生何昌徐在今年夏季招聘会上收获满满。这场招聘会是涪城区15场线下招聘活动的其中一场,共吸引80余家企业参与,提供岗位2000余个。
为打破求职信息壁垒,涪城区构建起“线上+线下”立体对接网络。线上依托就业服务平台,实时发布岗位信息、政策解读,开通“视频面试间”;线下则精准策划招聘活动,从“春风行动”到“校企对接专项行动”,为毕业生搭建桥梁。
今年以来,涪城区组织42家企业走进西南科技大学、四川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举办4场供需对接会。据统计,这类进校园活动已累计带去超1000个优质岗位,达成初步就业意向254人。
与此同时,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涪城区还推出“1311”精准帮扶计划,即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目前,该计划已为1729名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定制化服务,助力555名就业困难青年顺利就业。
服务延伸 从“毕业季”到“全周期”
“即便毕业了,就业服务也不断档。”不少去年毕业的学子,通过涪城区人力资源产业公众号,在异地找到绵阳的工作。平台功能齐全,提供岗位查询、政策解读、在线咨询等服务,让“离校不离线”成为现实。
服务的温度还体现在细节里。今年,沃尔玛等企业新增就业见习基地,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实践选择;常态开展“送技能进校园”活动,培训在涪高校学生1000人,让技能照亮职业前程;针对灵活就业群体,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宣讲政策,确保补贴应享尽享。
从校园到职场,从毕业到就业,涪城区用“连环策”构建起全周期就业服务体系。数据是最好的证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这里找到心仪的工作;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政策激励下主动吸纳毕业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青年成长的基石。涪城区的实践证明,只有把服务做细、政策做实、岗位做优,才能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路越走越宽,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光彩。
(罗正刚 记者 尹秦 文/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