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两周还不好?小心是肺结核!”这句医生的提醒,藏着被太多人忽略的真相:作为全球每年夺走150万人生命的传染病,肺结核常披着“小感冒”“老慢支”的外衣,悄悄侵蚀肺部,甚至通过飞沫传给身边人。及时筛查,正是拆除这颗“定时炸弹”的关键。
这些人群,肺部筛查刻不容缓
并非人人都需时刻惦记筛查,但“高危名单”上的人千万别拖延。咳嗽超过两周,且痰中带血丝,可能是肺结核最直白的求救信号。临床数据显示,80%的患者首发症状就是这种“顽固咳嗽”,有人拖到肺空洞才就诊,治疗难度已翻倍。与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感染风险比常人高10倍。患者一声咳嗽可喷出成千上万个病菌,能在空气中存活6小时,密切接触者吸入的可能是潜伏的病菌。免疫力薄弱者更需警惕: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是结核菌“养料”,长期用激素者、艾滋病患者、老人和孩子的“防御系统”较弱,感染后病菌易快速繁殖。
教师、医护人员、监狱干警等职业人群,长期在人员密集场所工作,如同身处“病菌交换站”。曾有小学老师因三年未筛查,直到学生发病才发现自己已感染,所幸及时治疗未造成更大传播。
筛查方法大比拼,选对方案是关键
肺结核筛查如同给肺部“拍身份证”,不同方法各有优势。PPD试验便宜方便,前臂注射结核菌蛋白后72小时看反应,红肿直径超10毫米需进一步检查,常用作集体初筛。胸部X线/CT是肺部“高清大片”:胸片可快速发现上肺斑片影、空洞等结核“记号”;CT能看清小米粒大的病灶,曾有患者胸片显模糊阴影,CT却发现三个隐藏结节。痰检是确诊“铁证”,显微镜下找到结核菌即可确认传染性。血液检查则适用于PPD结果模糊、留痰困难者,需结合其他检查辅助判断。
筛查异常莫慌,科学应对是良策
拿到异常报告不必恐慌,PPD阳性但胸片正常可能是“潜伏感染”,免疫力好者可能终身不发病,高危人群可服预防性药物降低风险;胸片有阴影需结合痰检、CT等排查炎症或结核;确诊后规范用药6-8个月,治愈率超90%,但私自停药可能导致病菌耐药,治疗时间延长至2年。
别陷入“没症状就是没感染”“卡介苗能终身防护”“拍片辐射伤身体”的误区。肺结核不可怕,可怕的是拖延不查。咳嗽超两周、属高危人群或密切接触者,及时筛查既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家人同事的保护。健康的肺部,才能让每一次呼吸都充满力量。
( 江油市中医医院 韩茂松)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