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游仙如何布局“文旅+百业”大文章
文旅专家学者“在线”探讨——
“要进一步厘清文化资源脉络,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系统梳理辖区文旅资源,建立完善的文旅资源信息库,为文旅融合发展筑牢根基。”
“要针对资源整合不足、业态同质化等问题开展对策研究。”
“积极推进‘文旅+’战略,探索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效路径,推动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
屹立于富乐山的富乐阁
6月27日,游仙区优秀传统文化研讨暨文旅融合发展专家咨询会召开。现场,专家们紧扣文旅融合发展主题,围绕游仙区汉唐文化、三线科工文化、涪翁文化等一批优秀传统文化内核进行权威解读。
“游仙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和文旅融合发展,彰显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政治担当和发展智慧。”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王元勇表示,希望游仙区继续做强做足文旅深度融合大文章,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化的研究阐释,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始终坚持“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全业态融合发展模式,推进品牌、业态、服务和体制机制融合,探索出一条彰显巴蜀魅力的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子。
近年来,游仙区相继出台《游仙区全域旅游规划》《绵阳市游仙区加快文化和旅游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十四五文旅融合发展规划》,立足游仙独特的区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特点,深入挖掘彰显游仙地方文化魅力和具有显着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传承游仙本土文化,推动游仙区文化品牌建设,提升与扩大游仙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以下是文化、旅游领域的权威专家与学者为游仙区文化繁荣与文旅产业升级把脉定向、献计献策的发言摘登——
富含古韵的李杜祠
融合走深 联步走实 同脉共振
省政府文史馆资深馆员、省社科院杰出研究员、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谭继和
游仙区作为绵阳历史文化核心区,需要做好全域旅游的长期和短期规划,即是“融合走深、联步走实、同脉共振”。眼光不应只放在游仙区,而要放在全绵阳,放在全蜀道,放在整个巴蜀,放在整个大一统文化,中华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这个共同体中。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挖掘“非常之人”的时代价值。李白、涪翁、邓稼先等“非常之人”一方面是非常创新、非常创造、敢为人先的典范,另一方面他们善于仰望星空、幻想宇宙、希望探索的精神具有很强现实指导意义。
二是打造“诗书游仙”品牌。乡村振兴根源是文化振兴,游仙发展旅游、发展民俗,需要在激活传统文化村落上下功夫。
三是打造“富乐浪漫游”品牌。要在富乐阁体现盛世富乐气派;在越王楼体现近悦远来的盛世都会气质;在李杜祠体现诗歌浪漫情调。
四是对游仙文化名人深入挖掘。要将多元形态归为一体。越王楼号称“天下诗文第一楼”,我们可以将其与李白建立起联系,将其歌咏巴蜀胜景的诗歌资源挖掘出来。涪翁和他的经脉漆人的价值不言而喻,建议考虑修建涪翁本草园,根据《黄帝内经》来种植中草药,以此来寄托乡愁、乡恋、乡思。还有“铜山三苏”中的苏易简知道的人很少,我们需要开辟一条新路子来加以研究。
文化特质化、精细化与现代化
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原院长、教授,四川省武则天研究会会长 谢元鲁
游仙需要实现文化特质化、精细化与现代化。
一是要以文化为导向发展旅游。改变现有的文旅展示表达方式,以特色文化和情感文化为主题来引导发展思路。具体而言,就是要用内涵式、有情感深度的体验,替代外观式的浏览体验。
二是换一种文化表达方式,采用疑问式、引导式、选择式手法,以此引发青年游客的兴趣。举例来说,涪翁在富乐山的故事,以及其他相关传说,目前的展示方式大多是平面化叙述。可以通过设疑重构旅游文化,引发青年一代的思考和兴趣,从全新角度挖掘文化内涵。
三是要深挖传统文化品牌中的新特质。整合一批区域文化旅游景观,采用新的解读方式带动2A、3A级等文旅项目发展,将游仙区文化旅游发展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勿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市场
省政府文史馆馆员、教育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王康
新时代文化旅游有三个趋势需要注意:一是现代科技助力,如人工智能AI;二是平台经济;三是轻资产,重资产大投入未必会有大回报。
文化旅游必须要突出特色。要进一步提高游仙区文化旅游吸引力,要做到5句话20个字,即“认清形势、吃透精神、选好方向、突出特点、开拓路径”。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大力提振消费的要求,将文化旅游纳入辖区经济发展总盘子系统思考;要深刻理解“勿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市场”的内涵,花大力气长时间去做深做透一两件事,让他在全国、在全世界产生影响力。
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核心区,需要探索一些前人不曾开拓的领域,敢于无中生有,敢于用别人的资产来做自己的事。比如,尝试举办世界北纬30°文旅大会、建立科幻文创文旅联盟等,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高度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完善景点布局和内容创新
省政府文史馆馆员、成都杜甫草堂原馆长、成都大学特聘教授、成都大学文创城市研究发展中心主任 刘洪
游仙城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首先建议游仙区认真梳理越王楼至富乐山片区城市文旅资源点位之间的逻辑关系,完善景点布局和内容创新,形成动线清晰的城市文化旅游目的地。
第二,建议用“文创城市”的理念探索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新形态。文创城市应该以文化和科技为核心,以人才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建议将富乐山公园建成富乐山汉文化博览园,保留公园的形态,在文化内涵上,富乐山汉文化可以和芙蓉汉城的汉文化形成逻辑关系,再延伸到越王楼的唐文化,这个片区的规划才有内涵。
第四,建议建设一个院士博物馆。游仙有29名院士,建议讲好当代院士的故事,给青少年树立一个学习榜样。
“游人”“游客”到“游仙”的进阶
省政府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成都大学世界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中国长城研究院院长 赵琛
“富乐游仙”文化品牌的塑造,需立足本土历史,融合道教“逍遥游”的哲学智慧,将“富乐”所代表的“和乐共生”、“游仙”蕴含的“道法自然”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在文旅实践中,可弱化争议性历史叙事,强化刘备对绵阳的开发贡献;以游仙观为载体,让游客在山水间感受“游仙”的精神境界。
“富乐游仙”的品牌内涵正契合时代趋势——从“游人”到“游客”再到“游仙”的进阶,既是个体体验的升华,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
未来,唯有以严谨的历史考证为根基,以国际化的传播视野为导向,方能让“富乐游仙”走出四川,成为世界读懂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游仙融媒记者 周钰 文/图)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