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看天吃饭”迈向“数字务农”
盐亭:科技赋能筑牢现代农业“耕”基
富驿镇青献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现场
●探索共建共享模式。不仅大幅降低了农户生产成本,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更成为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促进规模化经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点
●农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把脉问诊”,指导农户精准开展中耕松土、科学施肥、绿色防控,这种基于数据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将“藏粮于技”战略落到每个田块
●通过土地整理,将零散的“巴掌田”“鸡窝地”整合为集中连片的大地块;配套建设智能灌溉系统,引入物联网监测技术,让昔日靠天吃饭的“望天田”变为“高产田”“智慧田”
农事服务中心全链条服务
“看天晒粮”变“智能归仓”
夏粮归仓,贵在及时。连绵阴雨曾是丰收季悬在盐亭农户心头最大的忧虑——无法收割、无处晾晒、霉变风险……如今,县域内高效运转的农事服务中心,织就了一张覆盖粮食生产全链条的“无忧网”。
走进黄甸镇农事服务中心,10台智能化烘干机24小时运转。金黄的小麦如流水般经过初筛、提升、烘干、冷却、精筛等工序,直接送入恒温恒湿的5000吨标准化粮仓。这里不仅是粮食的“急救站”,更是现代农业服务的“枢纽站”。作为盐亭首批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它整合了从耕、种、管、收、储到加工的“一条龙”服务,彻底颠覆了传统“看天晒粮”的模式。
“我们紧扣‘三夏’‘三秋’农时特点,推出专项服务套餐。”县农旅公司蜀粮农业副主管杨祝雕介绍道,“今年‘三夏’期间,我们调度了89台联合收割机,提供‘收割、运输、烘干、仓储’闭环服务,完成粮食烘干6500余吨,为18家合作社提供代清理、代干燥等专业化服务,直接帮助农户减损增收超过300万元。”
延伸服务触角至田间地头。通过智慧平台实时调配收割机具与运输车辆,确保刚离田的湿粮第一时间进入烘干房。种粮大户郭东对此深有体会:“200亩小麦刚收完,就由专车直接运到烘干站。现在从犁地到收割全程机械化,每亩降低成本10%以上。服务中心还有技术指导、保价收购,粮不愁卖,种粮更有信心了!”
盐亭的创新实践在于探索出“国企牵头+村集体入股+农户参与”的共建共享模式。目前,黄甸、鹅溪、玉龙三个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已建成投运,有效辐射周边28个行政村。这种资源整合模式,不仅大幅降低了农户生产成本,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更成为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促进规模化经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点,为丘区农业县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提供了方案。
科技赋能贯穿生产全流程
“经验种田”变“数字务农”
夏粮收割还没完全结束,盐亭新农人已将目光投向更远的秋收。在黄甸镇三学村望月湾广袤的田野上,连片的玉米苗绿意盎然,迎风舒展。6月是决定秋粮产量高低的关键管护期。
田间地头,村民杨凤惠正专注地进行化学除草作业。她深知,此时与杂草争分夺秒,就是为秋季粮食丰收打基础:“杂草长得太多,跟玉米抢肥料、抢阳光,还是病虫害的‘窝子’,得抓紧除草,玉米才能长得壮实,秋天才有好收成!”
玉米田杂草以其种类多、生长快、数量大的特点,成为威胁秋粮产量和品质的“隐形杀手”。三学村党总支书记王彪介绍,村里组织了专业防治队,打出“机械除草+人工精除+科学用药”的组合拳,统一高效推进除草和病虫害防治,“大春的水稻、玉米栽播已全面完成,现在重心就是田间管理,有农技专家把关,我们有信心。”
盐亭的田间管理早已超越“凭经验、靠人力”的传统阶段。全县农技推广体系高效运转,农技人员与基层干部组成服务队,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把脉问诊”,根据实时墒情、苗情动态,指导农户精准开展中耕松土、科学施肥、绿色防控等。这种基于数据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将“藏粮于技”战略落到每个田块,为秋粮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盐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智慧农业平台上,大屏幕实时显示着全县各重点区域的土壤墒情、病虫害预警等数据。科技赋能不仅体现在病虫害防治上,更贯穿于整个田间管理流程,如,无人机作业、机械化耕种等,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高标准农田建设筑牢“耕”基
“零散田块”变“智慧粮仓”
农时催人奋进。在盐亭县富驿镇青献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10余台挖掘机挥舞巨臂,隆隆作响,正在进行种植土的摊铺和平整。一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新图景,正在这片土地上加速绘就。
对于“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盐亭丘区而言,土地碎片化、设施薄弱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瓶颈。高标准农田建设,正是破局的关键一招。“小田改大田后,农机下田作业效率提升50%以上,灌溉用水节约25%。”现场施工负责人程泓昊指着正在整合的地块说,“像村民赵德鱼家的5亩地,改造后明年就能实现全程机械化,成本至少降三成。我们正抢抓汛前黄金期,日均投入20多台机械、50余人,确保项目6月底全面竣工。”
盐亭的高标准农田,“高”在规划理念与科技内涵。项目遵循“宜机化、智能化、生态化”原则,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将零散的“巴掌田”“鸡窝地”整合为集中连片的大地块;配套建设智能灌溉系统,引入物联网监测技术,让昔日靠天吃饭的“望天田”蝶变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田”“智慧田”,深刻推动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这是端稳‘饭碗’的根基工程!”盐亭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和农田建设管理股股长樊毅语气坚定。2024年,盐亭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达5万亩,总投资1.384亿元,涵盖土地整治、道路修建、塘堰整治及高效节水灌溉等内容。2025年提前批改造提升项目也已启动招标。
更宏大的蓝图已然铺开:到2035年,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21.36万亩,改造提升49.65万亩,同步疏通田间渠系4000公里以上,最终目标是让盐亭所有永久基本农田都成为“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生态友好”的沃土良田。
从金黄麦浪到翠绿禾苗,从智能烘干到智慧田管,从零散田块到万亩方田,盐亭的“三夏”图景,既是一曲农耕文明的现代变奏,更是一部丘区农业破茧成蝶的奋进史诗。当科技的力量深度融入每一粒粮食的生长轨迹,当全链条的服务网络筑牢丰收的根基,这片孕育着“天府粮仓”梦想的土地,正以崭新的姿态,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记者 彭紫薇 盐亭融媒供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