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西南科大
日前,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赛迪创新百强区(2025)榜单,四川共有14个区上榜。其中,绵阳市涪城区上榜,排名第31位,较2024年上升1位,居全省第2位。
赛迪创新百强区(2025)构建了包含“创新生态、创新动力、创新主体、创新成果”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再进位,入选赛迪创新百强区(2025),涪城区凭什么?近年来,涪城区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出一条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创新生态更“优”
科技创新生态是政府、企业、市场、产业、金融、人才、制度等融合发展的创新系统。涪城区借力科创平台新招引科创企业302家,目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达505家,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50家;全年引才3200余名,建成全省首批人才工作先行区。
与数据相呼应的是,涪城区始终把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作为提供创新发展动力、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汇聚创新要素资源的重要举措。
去年,涪城—西南科技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工程师培育基地揭牌,以“产学研”多元多方协同育人为突破口,通过校地企人才培育协同、技术创新协同、资源共享协同,重点解决传统教育与企业行业产业技术需求脱节的问题,重点培养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师。
以高校院所创智为“大脑”,涪城区正逐步搭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今年2月,涪城—西南科技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工程师培育基地项目对接会举行。西南科技大学与富临精工、历泰机械等企业达成初步合作,将针对新能源智能电控、机器人电关节、基于AI视觉网络变压器生产过程质量检测等技术需求开展对接交流。
出实招,破藩篱。涪城区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构建“强磁场”——
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建立大院大所常态对接机制,建成智能传感科技园,建设中国科技城超算中心;建设“鸿儒·乡里”高端人才创新平台,一批专家团队确认入驻,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
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行动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梯次发展,不断壮大、培优、育强科创主体,打造“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
建立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五位一体”创新体系,出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从企业培育、研发、成果转化等7个方面,对企业进行支持,贯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通道,为创新生态提供更充足的“阳光雨露”。
四川芯智热控技术有限公司车间
创新成果更“多”
位于涪城区的四川芯智热控技术有限公司热管理集成模块车间内,热度丝毫不减,电子水泵生产线上工作人员寥寥无几,取而代之的是高效运转的智能化机器设备。
物料检测、下发产线、分类上线、程序烧录上传、系统检测、成品外观检测……一条完整的电子水泵生产线完成了生产工作,一旁的工人们熟练操作着设备,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精准无误。
作为成立两年就崭露头角的汽车行业新星,芯智热控“智能汽车电子泵”项目破解行业“卡脖子”难题,实现国产替代。
不远处,涪城“本土企业代表”绵阳聚贤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械臂灵活舞动,精密绕线设备高速运转,一个个微型电感元器件在智能化产线上快速成型……这些看似微小的元件,却是5G通信、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制造业的“核心关节”。
这款全球技术领先的电感元器件全自动智能设备主要用于网络滤波器、变压器的核心工序制造,已授权和申请发明专利70余项,并于2025年2月通过国际高端客户认证。不仅解决了困扰行业40多年的劳动密集型工序,还通过智能化升级降低了产品制造成本,提升了产品生产效率和品质。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目前聚贤自动化在绵阳主要为普思电子、帛汉电子等企业供应电子元器件,成为诸多头部企业的元器件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硕果”,近年来,多项新产品新技术在涪城区问世——
仰望太空,绵阳天仪空间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生产的“绵阳星座”的首发星涪城一号卫星,助力西藏定日县地震救援工作、宜宾山体滑坡应急救灾;
追逐星辰,绵阳中科绵投环境服务有限公司与四川星际荣耀航天动力有限责任公司跨界合作,成为全国首例生物质燃料技术系统化应用于航天动力领域的创新实践,开辟了“零距离”航天燃料供应新路径;
俯瞰大地,富临精工核心产品如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总成、减速器、智能悬架系统减振器电磁阀、VVT等,成功打入奥迪、大众、通用、雷诺、PSA、丰田、日产等外资及合资品牌的供应链体系……
一项又一项硬核科技成果,勾勒出涪城区加速推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铿锵足迹。
空天产业园
创新动力更“强”
数据显示,2024年,涪城区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4.77亿元,增长7.4%,总量、增速稳居县(市、区)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8%,连续5年居县(市、区)第一;规上工业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130家、39家、39家、3家……这些数据,充分展现了涪城区的创新实力。
向“新”而动,追光前行。刚刚结束的涪城区两会,同样将科技创新列入重要位置。2025年涪城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焦创新驱动,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加快科创产业培育——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速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支持硅基智能、科大讯飞等企业开展大模型开发应用,想到科技争创国家级众创空间,西科数字创新中心、人工智能产业园等申报省、市级孵化器(众创空间);推动天回航天总装生产线开工建设、星际荣耀火箭发动机生产线建成投产;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达520家,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60家。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与科研院所、西南科大等高校合作,推动上海交大(绵阳)中子应用科学中心、冲击波物理与爆轰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投运;强化模式、机制创新,推动与在绵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实质性合作;支持富临精工等建立中试研发平台,推动更多研发成果走向“应用场”;深化“天府科技云”服务,推动科技供需精准对接;力争完成国省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个。
加强科创生态优化——支持校企共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卓越工程师工作室,开设“产业定制班”,不断完善“院-校-地-企”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建设“鸿儒·乡里”创新中心,持续完善环西南科大科创资源基础设施及公服配套;开展2025年度“揭榜挂帅”全球揽才项目;新增市场服务机构5家、博士服务团队10个,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攻关等方面指导;引导市场化资本加大对区内科技企业的投资力度,助力企业发展壮大;高质量办好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四川赛区)相关赛事;推动省级科普研学基地建设。
站在新起点,涪城区继续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不断厚植科技创新土壤,努力推动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城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记者 尹秦/文 涪宣/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