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区县新闻 > 涪城
【涪城】耕耘春天里 绘出好“丰”景
发稿时间:2025-03-11 08:49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公布。文件提出,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涪城区高标准农田

  玉杨丰片区进水口

  三清观村盘活闲置房屋

  春回大地,春耕正当时。

  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公布。文件提出,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春到田间,政策照进实践。涪城区积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抢抓农时开展春耕备耕,稳面积、提单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努力为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打下良好基础。

  广袤田野上,处处是辛勤耕耘的身影,深翻机、旋耕机、播种机来回穿梭,一幅热火朝天、热闹耕耘的画卷在涪城大地铺展开来,播种着丰收的希望。

  □记者 尹秦 文/图

  “春忙”不负好时光

  位于涪城区杨家镇600余亩的麦田里,伴着淅淅沥沥的春雨,种粮大户李道荣正在查看小麦长势情况。“这些小麦比去年长势还好。”李道荣满怀憧憬,“希望今年的作物还能继续实现高产。”

  在政策“红利”下,李道荣也有了新尝试。在省农业农村厅通报的2024年全省“天府粮仓·百县千片”高产竞赛结果中,来自涪城区的种粮大户李道荣入选全省50个规模经营主体高产竞赛成效明显的主体。

  “我之前种植的是在全市推广的全省首批小麦当家品种‘绵麦902’,该品种具有高抗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等特点。”李道荣表示,“收成很好,再加上受到竞赛激励,现在还种植了奥富优287作为主要种植水稻品种。”

  李道荣的600余亩连片水稻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减少了人工投入,水稻平均亩产达764.57公斤,比全区上年平均亩产增加226.57公斤,增幅42%。增产增收成效显著,有效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水稻单产提升。

  放眼涪城,扎实推进“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让“米袋子”扎紧扎牢。数据呈现效果:建成粮油千亩高产片区4个,粮食播种面积达21.36万亩、总产量8.9万吨。生猪出栏8.89万头,蔬菜45万吨,水果2.5万吨;新建和整治渠道82.9公里、整治塘堰74口,整治河道10.5公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6万亩,新增和恢复灌面3.3万亩。

  如何持续深化“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地、人、效是关键要素,涪城区一方面加强重要农产品保障供给,强化耕地用途管制,持续开展撂荒地和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深入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另一方面,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蓝网工程”,高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更重要的是壮大人才队伍,加强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更多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企业家,鼓励更多人才返乡创业。

  全力护航春耕备耕

  兴水利、保民生,护航春耕备耕“加速度”。连日来,涪城区水利发展中心协调各方力量,将汩汩清流精准输送至辖区塘堰和水库,为春耕生产备好“生命之水”,夯实全区农业丰产根基。

  记者在玉杨丰片区进水口现场看到,清澈的渠水从人民渠六期干渠奔腾而出,沿着15条、共计154.7公里的国管渠道快速流淌,水流平稳而有力,发出潺潺声响。

  “今春降水持续偏少,承担涪城区新皂镇、吴家镇、杨家镇和丰谷镇6.1258万亩农田灌溉任务的都江堰六期涪城灌区,用水形势严峻。”涪城区水利发展中心农业灌溉股股长任星洪介绍,涪城区水利发展中心工作人员深入辖区31座水库、1453口塘堰,实地摸排蓄水情况,与农户交流了解用水需求,同时主动与人民渠二处多次沟通,争取水源,精心制定用水计划。

  在杨家镇渠道沿线,众多塘堰正积极蓄水,以往水位较低的塘堰,水面正不断上升,清澈的水持续注入其中。周边农户看着塘堰逐渐蓄满,满心欢喜,一位大爷笑着说:“水都蓄上了,今年庄稼不愁了。”

  截至目前,灌区已成功向塘堰和水库输水300万立方米,为后续春耕灌溉储备了充足水源。本次供水预计持续至3月底,总输水量达1000万立方米,充分满足春灌用水需求。后续将密切关注储水和用水动态,科学调度水资源,确保水源精准输送到田间,助力农户顺利开展春耕生产,推动涪城农业高质量发展。

  另一边,为切实保障辖区农业春灌用水需求和防汛安全,新皂镇组织各村(社区)集中人力、物力扎实开展农田水渠岁修工作。新皂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全镇已完成吴支渠、新金斗渠等80余条大小渠道共计100公里岁修掏淤工作。

  春耕农忙正当时,金穗可期绘丰景。涪城区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整合各类涉农项目,积极对上争取。整合粮油标准化基地等重点项目,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蓝网工程”,改造渠道58公里,新(改)建提灌站25座,整治石河堰3座、山坪塘69口以上,维修养护水库39座,高质量完成1.3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恢复灌面2万亩以上。

  改革激发内生动力

  如何唤醒“沉睡”的老屋,使其发挥更大价值?涪城区吴家镇三清观村给出答案,通过“唤醒”农村老宅,成为带动村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和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的“活力股”。

  春日暖阳下,山峦环抱中,记者走进位于“湖光山色”稻渔亲水湿地农业主题公园的迈青小院,主理人廖励岚正在给游客准备茶点,与记者交流后,就赶紧投入到忙碌的接待工作中,“这个小院是村里的闲置农房,2023年我们租下来,主要经营餐饮及亲子研学活动等。”

  闲置老屋焕发新生,也给村民带来就业机会。看到家门口开起的小院,三清观村村民黄玉华也在这里找到了工作。“每天步行不到10分就到了,一月收入有2000多元,照顾家里的同时,也有了收入。”黄玉华说道,“土地流转出去还有一份收入,现在日子越过越好。”

  “‘活了’的闲置资源资产汇聚成发展动能,让村民吃上‘旅游饭’。”说起现在的变化,三清观村党委副书记谢娟满脸笑意,“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将闲置农房从村民手中承租过来,与农民签订租赁合同,并向村民支付相应租金。”三清观村还流转21套闲置农房,通过租用、招引社会主体、村集体经济自主经营三种模式,将分散闲置房屋管理运营。“未来闲置农房全部盘活后,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谢娟说。

  以农村改革激发内生动力,涪城区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千百工程”,创新“资源盘活+产业带动”模式,争取中省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750万元、建设项目4个,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上村45个、100万元以上村10个。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接下来,涪城区将这样做——

  加快编制农业“十五五”规划,谋划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规范“三资”监管和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千百工程”;深化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试点,完善与涪城区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农民制度;开展乡村运营孵化试点工作,选育“一村六员一主播”农业实用人才;摸清闲置资产,持续探索闲置住宅盘活利用。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