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今日头条
擘画健康新图景 科技赋能打造医疗高地——绵阳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发稿时间:2025-03-03 08:25   来源: 绵阳日报

 

  涪江潮涌处,杏林春满城。在“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的壮阔图景中,中国(绵阳)科技城正以“健康中国”战略为笔,在巴蜀大地上书写新时代的民生答卷。

  数载耕耘,绵阳卫生健康系统以党建引领,以改革破题,以创新赋能,在医疗资源集聚、智慧服务升级、核医药产业崛起等领域打造出多个“现象级”创新样本,让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宏伟蓝图渐成实景。

  优质资源扩容 科技城崛起“健康磁场”

  在绵阳这片创新沃土上,聚焦群众“健康所需”构建的“三甲矩阵”与“人才磁场”交相辉映。

  数据最具说服力。绵阳现有医疗机构4300余家,其中三级医院达25家(三甲医院15家),稳居中西部同类城市之首。迈入“国考”A及A+序列的医院达5家,三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及上百个国、省级重点学(专)科,居全省地级市榜首。14个专科在全省市级医院排名进入前三,特别是泌尿外科、消化内科等专科仅次华西和省级医院,构筑起了西部医疗高地。建成城市医疗集团2个,县域医共体7个,县域次中心34个,村卫生室100%达国标,夯实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重症不出市”的崭新格局。令人瞩目的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医疗卫生专家增加到18人,引进国内外顶尖专家40余人,博士突破150人,绘就了“人才强卫”的锦绣画卷。

  与此同时,绵阳争取到安宁疗护、重大慢病防控、健康危害调查等国家试点项目落地并取得显着成效。总投资35亿元的核医疗医院等12个项目竣工投用,还争取到“两重两新”国债资金1.73亿元,位列全省第一,科技城正崛起“健康磁场”。

  改革尖兵破冰 民生温度触手可及

  绵州风雷动,改革传佳音。

  近年来,绵阳卫健人破冰而行,用“首创精神”诠释为民情怀,让民生温度触手可及。

  全省首个市域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上线后,迄今已有57万群众不再因同一种病换一家医院又要重复检查,省时省力,还省去了诸多检查费用;当“信用就医”打破传统流程,全省同行医疗单位一片惊叹;当“一次挂号管三天”已惠及93万复诊人群,数字背后是1087万元挂号费的温情减免。正如患者张女士所言:“现在看病像坐高铁,既快又舒心。”

  三个“首创”微改革的有力探索,累计为患者减免费用超1亿元,平均门诊等待时间降至15分钟,入选全省改革典型案例,并受邀在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上作经验交流。被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争相报道。

  绵阳还创新出台无偿献血“三免”激励政策、普惠性托育机构认定管理制度,在全省创新开展“一村一月一义诊”行动、率先实施农村妇女“两癌”免费筛查、适龄女孩免费HPV疫苗接种,推动人工智能在医疗场景广泛应用,在公共场所投放AED设备等系列惠民举措,持续擦亮“健康底色”。

  第十届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国际会议、健康中国发展大会、涪江流域系列卫生健康会议等“聚光灯”,都见证着绵阳,这座改革先锋城市的创新与担当。

  核医领航未来 “建圈强链”集群成势

  在中国(绵阳)科技城的创新版图上,核医疗及中医产业正迸发惊人能量。

  当全国首个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落户绵阳,涪江实验室创新成果打破国外垄断,当川渝首座共建附属医院在三江之畔崛起,绵阳正以“核医学+智慧医疗”双轮驱动,让健康领域的“绵阳产、绵阳造”如春潮般涌向全国、走向世界。

  聚焦“建圈强链”,健康产业集群成势。绵阳充分发挥核技术资源优势,深化产学研医融合创新,推进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基本形成贯通医用同位素生产、放射性药物研发、核医疗装备制造、临床应用推广的全产业链发展优势。全市核医疗产业链拥有国家链主企业1家、链上重点企业单位16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5亿元、增长58.9%。25亿元年产值背后,是医用回旋加速器的国产突围,是镥-177、I-131等核素核药的突破,更是全球放疗专家云集FLASH大会的思想激荡,绵阳相关技术全球领先。

  绵阳药用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厚实,中药材资源2150种、符合药典及地方标准的达366种,拥有平武厚朴等6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品种。在沃野千里的涪江两岸,132万亩道地药材随风摇曳,种植面积位居全省第一,其中三台麦冬产量达全国麦冬产量的70%。据统计,全市医药健康规上企业达281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4家,超4亿元企业16家。实行一体推进核医疗、现代中药等6大产业,2024年,绵阳健康产业规模达361亿元,增速达10.2%。此刻,科技与传统在这里奏响健康产业的交响乐章。

  医防融合蓄力 公卫提质为健康“兜底”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近年来,绵阳聚焦医防融合,结合提升国家基本公卫服务质量,健全公卫体系,促进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强化监测预警等能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让群众健康幸福触手可及。

  建成全省首个疫苗监测与临床试验基地,率先建立传染病“5+9”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设置5个国、省级哨点医院,首创流感流行综合指数在全省推广。全市传染病防控能力大大提升,2024年,重点市州首批达标血吸虫病市级消除,麻风病等保持消除状态连续10年以上。艾滋新报告病例连续5年下降,结核发病率连续10年低于全省水平。建成8个国、省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出台医防融合实施方案。建成三乙及以上疾控机构6家,村(居)100%建成公共卫生委员会。

  如今,绵阳已蝉联七届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六届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在全省率先实现健康县区建设全覆盖,社会健康治理案例被评为全国优秀案例。重要健康指标改善显明,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80.7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2.1%,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擘画崭新蓝图 健康新城建设启新程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绵阳卫健系统正以“三个提升”擘画未来:科技创新浪潮中,核医学诊疗技术将开启精准医疗新纪元;智慧医疗新生态里,“云端医院”将健康服务送到百姓指尖;在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澎湃脉动中,医药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正在酝酿新的奇迹。

  涪江奔流不息,创新永无止境。当健康绵阳的生动实践融入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建设大潮,绵阳卫健人正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惠民利民的温度,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服务“高峰高原高地”、学科建设“攀峰登顶”、县乡医疗服务“强基提能”、中医药全链条“领航发展”、核医学“蓄能起势”、医药健康产业“建圈强链”等6大方面23项行动,在西部大地上谱写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华章,为绵阳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注入澎湃的健康动能。(记者 彭雪)


 

   编辑:郭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