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绵高速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穿山越岭,即将全线通车。在平武县境内,它更是贴心地设置了7个高速出入口,如同七条通往仙境的通道,将平武的绝美风光毫无保留地串联起来,贯穿平武全境,为游客开启一场前所未有的奇妙之旅。
今天,沿着九绵高速,我们一同畅游平武,探索那些令人心醉神迷的沿线景点——
印象梅林景区
印象梅林景区坐落于平武县平通羌族乡桅杆村,这里是九环线东进平武的第一站。踏入景区,仿佛瞬间闯入一个梅花王国。
据史料记载,从明代开始,这里的“梅文化”便已生根发芽,延续了600余年。景区内,百年以上的古梅多达上千亩,100余万株不同品种的果梅争奇斗艳。每年2月初至3月底,是印象梅林最美的时节。万亩梅花竞相绽放,漫山遍野一片雪白,微风拂过,花瓣如雪花般飘落,形成“万亩梅园,十里花海”的壮观景致,也难怪它会被誉为“绵阳十大赏花地”之一。
景区内还有充满羌族特色的游客中心,设有影视厅与羌绣展厅,让你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深入了解当地文化。
清漪江片区
沿九绵高速向北行驶,平通、豆叩、锁江在清漪江两岸铺展开一片翡翠世界。这里夏季均温仅20℃左右,连风都带着茶叶的清香。
走进清漪江,只见山青水碧,鸟语花香,其地其景,幽静怡人,被外地游客誉为“夏日天堂、避暑胜地”。
在走马羌寨你可以体验采茶制茶,看羌族姑娘飞针走线的羌绣绝技;在禅茶清谷,你可以坐在茶舍细品一盏清茶,“浸润于茶香之中,游离于万物之外”;在锁江,你可以探访百年老茶树,在溪水潺潺中感受“水的源头,路的尽头,震撼心头”的纯净。
当夜幕降临,广场上生起熊熊篝火,你可以与美丽的羌族姑娘一起,跳起欢快的羌族沙朗,融入欢腾火热的节奏中。
平南苏维埃旧址
平南苏维埃旧址位于平武县平通羌族乡,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是川西北重要的红色文化遗址。1935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经平南,在此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永不熄灭的“红色基因”。如今,旧址内的三圣庙依然古朴庄严,“赤化全川”“粉碎川陕会剿”“保护赤区”等红军石刻标语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当年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一旁的松桥,又名红军桥,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历经百年风雨,依旧横跨在平南河上,见证着羌乡的变迁。
白马风情
平武白马山寨,堪称夏季避暑的天堂,这里的夏季平均温度只有18℃,清凉宜人。特别是白马天母湖畔的扒昔加古寨,也能邂逅阿勒泰那份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纯粹与宁静。
来到白马山寨,你可以欣赏到白马人热情奔放的舞蹈,如跳槽盖、圆圆舞等;还能品尝到他们独特的美食,感受浓郁的民族氛围。夜晚,围着篝火,与白马人一起载歌载舞,尽情度过让你难忘的欢乐时光。
药丛山
药丛山宛如一颗遗落在人间的明珠,是众多摄影爱好者和户外探险者的天堂。这里海拔较高,地势开阔,拥有绝佳的视野,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药丛山上,云海在脚下翻腾涌动,如梦如幻,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若是运气好,还能看到壮丽的日出。
夜晚,药丛山又成为观星的绝佳地点,浩瀚的星空璀璨夺目,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漫天繁星。你可以在这里搭起帐篷,伴着轻柔的山风和闪烁的星空入眠,感受大自然最纯粹的美好。
报恩寺
位于平武县城中部的报恩寺始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是中国现存结构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群之一,唯一纯楠木营造的寺院,也是爆火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取景地之一。
报恩寺由山门、钟楼、天王殿、大悲殿、华严藏、大雄宝殿、碑亭、万佛阁等主要建筑构成,所有建筑沿一条300米长的中轴线对称排列,由于完全仿照北京故宫布局设计,故有“深山宫殿”之称。巧夺天工的转轮经藏,婀娜多姿的千手观音,千姿百态的龙,奇巧严谨的斗拱,色彩绚丽的壁画和一色楠木构造被誉为报恩寺“六绝”。
漫步在报恩寺中,你可以细细品味每一处建筑的细节,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匠心,领略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村老河沟
高村老河沟是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保护区。这里森林覆盖率极高,空气清新,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老河沟内,清澈的溪流潺潺流淌,两岸绿树成荫,各种珍稀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你可以沿着林间小道漫步,聆听鸟儿的欢歌,观赏野生动物的灵动身姿;也能在溪边驻足,感受溪水的清凉,欣赏水中鱼儿的嬉戏。此外,老河沟设有生态体验项目,你可以深入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王朗秘境
王朗是李子柒发布的视频《如愿》取景地,一个美得像仙境的地方。这个被《中国国家地理》点赞的秘境,藏着惊艳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走进王朗,仿佛进入一个原始的童话世界。茂密的原始森林中,高大的冷杉、云杉遮天蔽日;清澈的溪流蜿蜒而过,水中倒映着两岸的青山绿树。在这里,你有机会亲眼目睹可爱的大熊猫在林间悠然自得地吃着竹子,或是看到金丝猴在枝头跳跃嬉戏。
九绵高速即将全线通车,让平武的这些美景触手可及。
沿着九绵高速游平武,你可以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体验到平武多样的魅力。无论是追寻历史文化的足迹,还是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亦或是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平武都能满足你心中的“诗与远方”。
(记者 任露潇/文 胡宇/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