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和埝三台县新德镇桃源村段。 记者 李春梅 摄
双轮驱动
古渠新生
● 有264年历史的三台永和埝,通过“硬件改造”(整治27.71公里主干渠、新建交通道路)与“软件提升”(水权明晰、精准计量、阶梯水价),实现从老化渗漏到高效节水的蜕变,渠水利用系数大大提升
直观提升
民生福祉
● 改造后尾灌区农户10分钟即可浇满一亩田,村民告别半夜排队;阶梯水价激发节水意识,种植户通过精准灌溉实现每亩用水从80立方米降至3立方米,成本大幅降低
滋养产业
助力发展
● 古渠不仅保障10.73万亩耕地灌溉,更助力“涪城麦冬”等特色产业发展;渠顶交通道路方便农资运输,已有264年之久的水利遗产焕发新的生机,彰显乡村振兴中的民生温度与治理智慧
初冬的清晨,三台县新德镇桃源村的田埂上,村民白清海推开家门便径直走向田边的永和埝渠道。拧开闸阀,清澈的渠水汩汩涌出,顺着新修的硬化渠快速浸润着连片的麦冬地。“现在放水,10分钟就能灌满一亩田,再也不用半夜排队等水了!”他弯腰捧起渠水,眼角的笑意里满是踏实与喜悦。
这条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的古渠,承载着永明、芦溪、老马、灵兴、新德5个乡镇14万群众的生产生活希望,更用汩汩清流滋养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涪城麦冬”的生长,灌区10.73万亩耕地的丰收都离不开它的滋养。然而,历经264年风雨侵蚀,干渠下半段21.52公里的渠段严重老化,渗漏、垮塌等问题频发。
“以前放水,心里总不踏实,上游开闸,下游要等大半天才能见着水。农忙时节用不上水,只能干着急!”芦溪镇水磨河村村民常小凤的回忆,道出了曾经的用水困境。数据显示,改造前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53,宝贵的水资源在输送途中白白流失。
转机始于2023年启动的永和埝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按照Ⅲ等中型标准,工程对老化渠系进行系统性整治,重点完成27.71公里主干渠的修缮,并新建23.05公里渠顶交通道路。
“改造后,渠系水利用系数从0.53提高到0.72,水流速度大幅提升,能直达灌区末端。”永和埝管理所负责人邹金城介绍,硬件升级彻底根治了渗漏难题,让古渠重新焕发输水活力。
对于在尾灌区的白清海来说,变化尤为直观:“过去水流到这儿就成了细流,浇地得靠抽水泵,一亩地成本要上百元;现在闸门一开,水就来了,省下的电费能多买好几袋肥料!”

灌区在主要支渠等关键节点安装自动化计量设施。 记者 李春梅 摄
水流畅通之后,如何让每一方水都发挥最大效益?一场以水权与水价为核心的“软件提升”随即同步启动。“光有‘硬’渠道,没有‘软’约束,浪费的根子难除。”邹金城坦言。改革的核心是打破“大锅水”格局,建立精准计量、明晰水权的现代化用水体系。灌区在进水口、主要支渠等关键节点全部安装自动化计量设施,实现交接断面计量率100%,为“按方收费”筑牢基础;同时,推行以村为单元的用水管理模式,颁发水权证明确用水额度,并调整水价标准——粮油作物用水0.02元/立方米,经济作物0.04元/立方米,并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
清晰的水价信号,直接激发了农户的节水智慧。老马镇种植大户丁坤主动投资安装智能喷灌系统:“现在用水超定额,成本就明显增加,不升级不行!”他指着田间的新设备算了一笔账,“以前大水漫灌,一亩地要80方水,现在精准喷灌只需3方,水量降了九成以上,水费省了,麦冬长得也更壮实了!”即便未安装喷灌设备的白清海,也改变了用水习惯:“现在浇地都掐着表算着量,可不敢再漫灌浪费了!”
初冬暖阳下,白清海蹲在田埂边,看着渠水缓缓浸润麦冬根苗,满脸欣慰。身旁新修的渠顶道路上,村民骑着摩托车载着农资往来穿梭,十分便捷。
这条流淌了200多年的古埝,在“硬件改造”与“软件提升”双轮驱动下,不仅实现了从老化渗漏到高效节水的蜕变,更以源源不断的清流,浇灌着14万灌区群众的幸福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的水利动能。
(云霄 记者 李春梅)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