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网讯 日前,四川美丰化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四川美丰”)研发中心的实验室内,分析员完成样品检测后,熟练地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倒入专用收集桶,并随即盖好桶盖。
“过去,实验后产生的危险废物可能会在角落暂存,积累到一定量再统一处理。现在不同了,危险废物即产生即进入规范化管理流程,一刻也不在监管外‘逗留’。”四川美丰安全环保部环保管理员文璐表示,这个蓝色包装桶将开启一段被全程“紧盯”的标准化管理旅程。
这正是我市危险废物产生单位“五即”规范化建设的生动缩影。所谓“五即”,指“即产生、即包装、即称重、即打码、即入库”,旨在从产生源头到入库,对危险废物实施全流程、无缝隙的精准管控。
其中,称重是量化管理的关键一步。在四川美丰的危险废物智能称重区,包装好的危险废物被平稳放置于称重设备上,重量数据瞬间同步显示在物联网系统终端设备屏幕上。这一数据不仅是重要的台账管理记录,更是后续追溯和处理的基础依据。
最核心的变化,藏在“即打码”环节之中。操作人员将称重后的危险废物信息录入系统,一张印有专属二维码的标签随即打印出来,粘贴在包装桶的指定位置。“这个二维码就是这桶危险废物唯一的‘身份证’。”文璐介绍,“这上面记录着废物名称、类别、代码、形态、主要有害成分、产生和收集单位、日期等全部信息。通过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生成的这个二维码,实现了‘一物一码’,意味着从它诞生到最终安全处置的每一个环节,都将被记录、可追溯。”
完成打码后,危险废物立即转移至专用暂存库。工作人员依据“分类贮存”原则,结合危险废物的特性将其转运至对应分区规范存放,并再次检查容器密封性,有效规避因混放可能引发的风险。
从“人防”到“技防”,“即”字背后是精准。目前,全市已有80家危险废物重点监管单位达到“五即”规范化建设和“一码贯通”环境监管建设试点要求,实现了危险废物从产生到处置的全过程信息化跟踪可追溯,在管理效率提升的同时,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记者 尹秦 王泽宇 见习记者 刘燚 实习生 李书仪)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