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阳新闻
全市科技系统牢记使命抓创新、兴科技
科技创新赋能 持续擦亮“金字招牌”
发稿时间:2025-02-18 08:32   来源: 绵阳日报

  □记者 郭若雪 杨沐琪

  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绵阳召开“新春第一会”,“发挥中国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成为会议主题。会上提出要实施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建圈强链等八大行动,吹响“到2027年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冲锋号。

  今年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绵阳科技城重大战略决策的25周年,从接过建设科技城这一重任起,绵阳就注定要走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之路。绵阳如何通过实施科技创新赋能行动,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多重机遇叠加下,如何将“施工图”变成“实景图”?

  科技创新,“新”潮澎湃。市科技局副局长陈光明表示,近年来,绵阳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从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精准对接实现创新成果“快转化”、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等多个方面着力,城市的创新底色愈发浓厚、创新动能强劲、创新成效显著、创新能级不断跃升。

  谋定而动,让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不断迸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陈光明表示,市科技局将牢记使命抓创新、兴科技,坚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赋能行动,为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绵阳将推动民用航空动力高空模拟等国、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争创“先进辐射技术及医工应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围绕核医疗领域建强用好涪江实验室,并全力争取纳入天府实验室序列。

  围绕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围绕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等领域不断提升科研能力,推动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绵设立研发机构,广泛集聚创新资源,大力支持高等院校围绕我市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力争到2027年,培育瞪羚企业25户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超1200户、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4000户。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将每年支持人工智能、核技术、激光技术、先进材料、航空航天等新质生产力领域科技项目100项以上。

  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绵阳将市场化高水平运营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持续提升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能级,围绕低空经济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平台,支持一批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平台建设,制定市级中试研发平台认定管理办法,着力解决“大科技、小产业,成果多、转化少”的问题。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健全院地双向奔赴、相互赋能工作机制,常态化组织重点企业到科研院所“挖矿寻宝”。用好部际、省建设绵阳科技城领导小组协调机制,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争取承接更多集成授权改革试点。

  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积极参与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等活动,高水平举办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不断深化科技交流合作,与重庆、成都共建西部科学城,推动成渝绵科技平台共建、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活动共办,携手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