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全长7.8公里,由钟鼓楼、故宫、天坛等15处遗产构成要素组成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这一瑰宝成为全人类共同守护的永恒遗产。
如今,在初冬的成都平原上,人们也能邂逅到这一文化遗产的魅力。11月25日,三星堆博物馆迎来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盛宴,“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特展盛大启幕。据悉,该展览是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后的首度京外展示,更是四川与北京两大文化遗产重地的深度合作和对话,也是三星堆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主题系列特展”的续作。
从16米长的中轴线全景微缩模型,到沉浸式感受遗产点,还有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漫步展厅中,展览系统呈现这条贯穿古都七百年历史的城市脊梁,展现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与文化秩序方面的成就,观众由此走进一场贯穿古今的“有形”文化寻踪,也向世界展示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无边”魅力。

展览现场
从历史演进到文化内涵
三大单元呈现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至今已有700余年历史的“北京中轴线”,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等五大类遗存共同组成,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
如何在一场展览中,让观众看遍“北京中轴线”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魅力呢?据介绍,展览在1200平方米的宏大空间内,以文物、文献、模型及多媒体展项,系统呈现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演进、文化内涵与遗产价值。现场,展览主策展人薛雅丽也介绍了展览的叙事脉络。

展览现场
“我们展览主要分为三个单元,分别是‘中轴源流’‘轴贯京华’‘永续传承’,全面梳理了北京中轴线从理念萌芽、格局奠定到当代延展的完整演进历程,彰显中华文明‘中正和谐’的哲学智慧。”其中,“中轴源流”,聚焦中国古代都城轴线传统形成与发展的悠久历史;“轴贯京华”聚焦元明清三代北京城改扩建及北京中轴线的营建历程;“永续传承”则聚焦北京中轴线的近现代转型与申遗之路。
在薛雅丽看来,展览想要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立体而全面的中轴文化叙事,包括其的历史发展源流、文化内涵等。于是在展览中,既可以看到中国先秦至隋唐宋辽金时期都城轴线的发展脉络,展现中轴规划从部分元素雏形到单一宫城轴线再到都城轴线格局的完善过程,也能看到元明清三代北京城改扩建及北京中轴线的营建历程,了解其如何成为见证皇家礼制、宗教文化与市井生活交融共生的都市脊梁。

展览现场
16米长全景微缩模型亮相
沉浸式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动静结合,虚实相交。当人们迈入“北京中轴线”的展厅中,16米长的中轴线全景微缩模型映入眼帘,同时结合三维动画解析遗产点,让观众虚实交融漫步7.8公里轴线。此外,重现《徐显卿宦迹图》、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卷等15项多媒体场景,通过礼仪场景的生动再现传递历史文化内涵。
“我们此次展陈中有不少多媒体的装置,这也是展览中的一大亮点。”薛雅丽介绍,譬如展览中亮相的微缩模型是按照1:500比例的北京中轴线微缩模型,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经过天安门广场、正阳门等,串联起共15个遗产点,全面立体地展现了中轴线的布局、结构。“通过这些设置,我们想展现的是,‘北京中轴线’它不仅是一个静态的建筑轴线,同时还是一个不断生长和创新的文化轴线,同时它是和所有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条轴线。”

展览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3月31日。展览期间,还将邀请多位中轴线遗产价值研究的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共同解读中轴线。包括京味民俗体验、“探秘北京中轴线”等配套社教活动也将同步开展,让更多人理解中轴线背后的哲学智慧,感受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精神内核和推陈出新的物质创造力。
本文图据三星堆博物馆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