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场外的食品安全晨检机器人。陈俊伶 摄
川观新闻记者 陈俊伶
11月25日中午12点过,2025四川省算力和大数据产业供需对接活动已结束,会场洽谈室内依然人头攒动。“真心希望和同仁们分享成果,共克难题。”一位企业代表感慨道。
算力,已成为像水和电一样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本次盛会汇聚了百余家上下游企业、重点园区及行业联盟,旨在为产业供需两端搭建桥梁,通过精准对接,为四川算力与大数据产业注入澎湃动能。
从食品安全到智慧出行赋能人工智能发展
人工智能正细致入微地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工作人员只需经过人脸识别,将手背置于检测区,食品安全晨检机器人便迅速完成了体温测量和手部卫生状况分析……会场外,君华高科集团有限公司带来的晨检机器人、消毒机器人、智能留样柜等智能设备吸引了众人目光。
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是强大算力支撑的智能识别与分析系统。“通过不断整合前端设备收集的食材管理、人员健康等数据,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构建一个能够主动预警、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的云平台,这也是我们今天来寻求与算力企业合作的目的。”该企业有关负责人表示。
放眼全国,算力作为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正迎来快速增长。中国信通院云大所数据中心部副主任王少鹏分析,近年来,我国整体算力规模年增速保持在20%—30%,而备受关注的智能算力增速更是高达50%—100%,是名副其实的产业“发动机”。
面对这股发展态势,政策引导持续加码。今年5月,工信部印发《算力互联互通行动计划》,推进我国算力产业从“算力中心”的单点建设向“算力网”的协同布局转变。其中重点推动的“城市算力网”建设,旨在让算力像水电一样融入城市血脉,赋能交通、医疗等各行各业。
在智慧交通领域,算力的价值正得到充分体现。成都路行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汽车和交通领域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市场部经理唐宇介绍,“我们的AI碰撞检测技术通过车载终端与单摄像头,能在1秒内精准识别车辆碰撞,准确率超过95%。”基于十年数据积累不断优化的算法,该系统实现了对驾驶行为的实时监测与语音干预,形成事前预警、事中干预、事后定损的全流程风险管理。目前,该方案已与多家保险公司及车企展开合作,有效降低了事故率和保险赔付支出。
四川具备先发优势但挑战仍然具体
近年来,四川紧抓“一号创新工程”机遇,全面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全力推动算力与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在这场全国范围的“算力竞赛”中展现出独特优势与广阔前景。
“四川清洁能源丰富、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扎实,为算力和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四川正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枢纽节点建设,初步形成以天府数据中心集群为核心,雅安、德阳、达州等多城市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去年11月,四川发布的《四川省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描绘出发展蓝图:2027年,基本建成算力一体化协同发展体系,构建起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级算力多元融合的算力供给格局。四川正把握“东数西算”工程机遇,力争用四年时间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算力高地。
随着数字底座日益坚实,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业界关注焦点。一个关键问题在于:算力如何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在制造业领域,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具体挑战。雅化锂业(雅安)有限公司高级主任工程师吴雅川坦言,尽管企业通过自建数据库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取得了数字化进展,但由于原料反应过程复杂、设备控制点众多,质量追溯仍然存在难点。这一困惑得到东方电气集团有关负责人的呼应:“当前行业普遍缺乏成熟的工业模型和应用场景构建能力,亟需从行业出发,构建从研发、制造到运维全环节可持续演进的工业生态。”
与此同时,支撑“数字海洋”的硬件设备还在迭代升级。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算力强基四川入围名单的依米康科技,其研发的“新型制冷系统”正是典型代表。企业产品市场副总裁严瀚解释,随着芯片不断向高密度化、高功耗化发展,传统风冷技术已难以消除系统热点,液冷技术通过直接接触芯片进行高效冷却,能够有效解决高功耗服务器的散热难题,为数据中心提供高效、灵活、可靠的散热解决方案。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