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从“三级预防”开始 做防癌“行动派”
发稿时间:2025-11-23 08:57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11月20日,由市委宣传部指导,绵阳市新闻传媒中心等部门主办的融媒体节目——“涪江观察开讲啦”公益讲座第4期线上开讲,绵阳市中心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杜小波受邀参加,分享了如何把对癌症的“恐惧”转化为“行动力”,并通过“三级预防”,把如何远离、如何早发现、如何与癌共处一一讲透。

  原标题:市中心医院副院长杜小波 ——

  从“三级预防”开始 做防癌“行动派”

  杜小波(右)在公益讲座中。记者 陈冬冬 摄

  现场观众认真聆听并报以热烈掌声。 记者 陈冬冬 摄

  “涪江观察开讲啦”公益讲座现场。 记者 陈冬冬 摄

  □ 记者  安峥

  一级预防  “可控的习惯”

  “我很年轻,身体很好,怎么可能得肿瘤?”人们总以为,肿瘤离自己很遥远,但现实是:肿瘤可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病,同时,肿瘤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它与环境、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心态息息相关。

  讲座开始,杜小波首先谈到了肿瘤发病的不可控因素,包括基因、年龄等,同时重点讲解了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可控因素——包括不吸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规律运动和均衡饮食。

  杜小波表示,吸烟与多种癌症明确相关。医学上的吸烟指数作为一种医学指标,用于量化评估吸烟危害,计算公式为:吸烟指数=每日吸烟支数×吸烟年数,单位通常为“年支”或“年包”(1年包相当于20年支)。例如,某人每天吸烟20支,已持续20年,则吸烟指数为20×20=400年支。医学上常将吸烟指数超过400年支的人群列为肺癌等疾病的高危人群。

  杜小波谈到,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二手烟环境中,也会增加患癌风险。所以,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健康还是他人的健康,都应该及时戒烟。

  说到饮酒,杜小波表示,酒液中含有乙醇,乙醇进入身体分解后成为乙醛,乙醛是致癌物,会增加患癌风险。对饮酒人群来说,患口腔癌、食管癌的风险会增加5到15倍,因此“给大家的建议是:能不喝酒尽量不喝,如果非要喝,不要贪杯,严格限量。”

  谈及饮食,杜小波表示,应少吃红肉和加工肉制品,包括腌腊制品、高糖和精制碳水,不吃霉变食物;多摄入蔬果与优质蛋白,这样能降低患癌风险。同时,一定要控制体重。

  此外,还有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防癌措施——接种疫苗。杜小波建议,尽早接种相关疫苗,如HPV疫苗可阻断多数高危型感染,乙肝疫苗免疫可从源头预防肝癌。

  二级预防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一级预防是将肿瘤扼杀在萌芽阶段,但即便这样,每年仍有不少人罹患癌症。杜小波和大家分享了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在我们身边,或许都听说过这样的病例:每年都进行健康体检,各项指标都很健康,但是突然有一天觉得不舒服,到医院检查时已经是癌症晚期了。为什么普通体检不能等同于防癌筛查?甚至有人会质疑:“我做了‘肿瘤标志物’的检查呀,为什么没有把我的癌症筛查出来呢?”

  杜小波介绍,体检中查血液时,通过“肿瘤标志物”可以知道肿瘤有可能存在,但并不是每一个肿瘤都会分泌标志物,也并不意味“肿瘤标志物”就是癌症。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体检中“肿瘤标志物”正常,后来又发现患有癌症的原因。“但我们还是建议要查‘肿瘤标志物’,因为有一部分肿瘤它确实会分泌这些东西,给我们一个提示。”杜小波表示。

  杜小波强调,防癌筛查需结合癌种、年龄与风险因素综合设定,而“肿瘤标志物”多用于疗效随访或提示,不能代替影像或内镜等筛查。

  “现在医学上对每个癌症都有专门的筛查办法,通过筛查可以在早期发现它,从而进行早期的治疗。”杜小波表示,比如肺癌筛查,如果患者吸烟时间达到20年且年龄在50岁以上,这样的高风险人群需要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从而在早期发现肺癌并进行治疗。针对乳腺癌,杜小波表示,如果女性年龄超过40岁,可以每年做一次钼靶筛查,从而早期发现乳腺癌。针对结直肠癌,只要年龄超过45岁,无论男女都建议做一次胃肠镜,如果没有问题,可以5到10年再做一次。

  体检报告中,还有一个让人紧张的词汇:“结节”。尤其是肺结节、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非常常见。对此,我们应如何理性看待呢?

  杜小波表示,很多人身上都有结节,如甲状腺结节比较常见,但大多都是良性状态,不需要过于恐慌,定期复查就可以了。女性常见的乳腺结节有分级,如一级、二级、三级,多数乳腺结节是良性的,但到了四级、五级,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活检,排除癌症风险。包括肺结节,发现后找医生检查或定期复查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恐慌。

  三级预防  与癌共存,活出质量与尊严

  关于三级预防,杜小波表示,很多人仍有一个误解——确诊癌症等于“判死刑”。但现实是,现代综合治疗已让很多患者实现长期带瘤生存甚至治愈。

  杜小波表示,目前治疗肿瘤的手段比较多,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细胞治疗等,但并不是每个病人都会接受这些治疗,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以及具体的肿瘤部位和类型来决定为病人采取什么样的治疗,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例如一名癌症患者已是九旬高龄,肯定会选择保守治疗,如果患者比较年轻,则采取积极治疗的方式。又比如,患者能吃饭、能走路,各方面情况比较好,医生肯定会给予规范治疗;但如果患者只能卧床,连饭都吃不下了,则通常不会给予对身体有一定伤害性的治疗。因此,治疗方式会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来确定。再比如说,肺癌比较小,那么采取手术治疗就可以了;但如果是鼻咽癌,位置比较特殊,周围全是重要器官,就可能以放射治疗为主。

  杜小波还提到,如今外科更注重功能保护,放疗已进入精准时代,化疗多用于辅助;靶向与免疫推进了治疗精准化,但也非万能。疼痛、营养、心理支持都是治疗的重要部分,MDT更是整合多专科智慧,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体化的方案。

  近年来,核素靶向治疗以及FLASH超高速放疗仪器备受关注。这些治疗方式的优势是什么?进展如何?患者该如何理性看待?

  杜小波表示,核素靶向治疗是“带放射性的精准弹药”,已在部分肿瘤中使用。FLASH放疗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医院将在年内开展电子FLASH治疗表浅肿瘤的实验,患者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理性选择。

  讲座现场

  不少患者家属困惑:该不该向患者隐瞒病情?家属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患者的情绪对病情会有影响吗?

  杜小波表示,作为一名医务人员,他认为应告诉病人病情,病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权知道自己得了病、到了什么程度。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后,也能更积极地配合治疗。杜小波建议患者家属,在医生协助下坦诚沟通、积极管理情绪,给予患者心理支持,耐心包容患者的情绪变化。

  在网友互动提问环节,杜小波对大家提出的肿瘤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区别以及局限性、关于熬夜与发病率的关系、关于肿瘤癌细胞扩散的原因、如何预防肿瘤等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

  专家简介

  杜小波,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绵阳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委会委员,四川省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FLASH放疗方向),第三届四川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放射治疗),第十一批四川省卫计委学术技术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市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