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网讯 散文里的绵阳,藏着怎样的风情与底蕴?日前,“以诗会城”《剑南文学》悦读会如期举行,围绕“散文诗里的绵阳”主题展开作品阅读分享。
此次悦读会的核心作品,源自绵阳5位作者的集体创作——他们以散文诗为载体,分别聚焦绵阳的历史文化、民族民俗、科技城建设、红色文化与新农村风貌,首次以散文诗体裁对家乡进行的整体性文学书写。活动当天,参与创作的5位作者,逐一分享了创作背后的经历、感悟与心得。
雨然在《绵阳科技城,照亮自己的光》中,从红砖房、三坐标测量机等细微场景切入,将硬核的科技意象转化为柔软的文学探针,以“词语与探针”的双线结构,生动呈现出科技与人类相互照亮的精神图景,让科技城的温度跃然纸上。葱葱则在《永远闪亮的红色故事——访梓潼两弹城》里,以女讲解员的身影、尘封的家书、万家灯火的温暖等片段为线索,重构两弹城的红色记忆,通过细节打磨与情感注入,让历史人物仿佛在文字中“重新散步”,字里行间满是对英雄时代的感恩与致敬。瓦片的《绵州密码》将目光投向民俗与非遗,聚焦“跳曹盖”“羌红”“青林口高抬戏” 等独特文化符号,尝试以文字“折叠时空”,让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在诗行中对话,唤醒读者对绵阳乡土文化的血脉共鸣。许星的《新山乡走笔》则带着新闻视角,捕捉绵阳乡村的蜕变轨迹,从石椅羌寨的古朴风情、葡提庄园的丰收景象等现实场景中提取诗意,生动展现乡村振兴中的生机与温度,写下“新时代山乡的幸福样本”。王德宝的《蜀都在望(外三章)》,则选取富乐山、涪江、越王楼等绵阳标志性地理与文化符号,以个人视角串联起城市千年文脉,传递出历史与当代的精神接续,为“小文体书写大题材”的创作探索提供了鲜活范例。
对于这组作品,业界专家也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表示,这5篇主题作品,为读者读懂绵阳打开了一扇诗意的窗口。(张玉博 记者 张登军)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