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阳新闻
宦途感怀寄绵州—— 解读赵抃《过左绵偶成》
发稿时间:2025-11-16 08:31   来源: 绵阳日报


  过左绵偶成

  赵拚(宋)

  东南再守二年间,

  徙蜀何须问险艰。

  入觐已违龙尾道,

  出麾还过鹿头关。

  与民共约三春乐,

  顾我都忘两鬓斑。

  岁满乞骸何处还,

  仙棋一局烂柯山。

  宋熙宁五年(1072年)夏秋之交,一位两鬓染霜的老者,沿着古蜀道缓缓前行,途经绵州城,奔赴成都府任职。这位老者正是赵拚,彼时已65岁高龄。此次出任成都府知府,是他第四次入蜀为官,也是第二次执掌成都府。行至绵州,触景生情,他将自己多年的宦途感慨倾注笔端,写下了《过左绵偶成》一诗。

  自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进士及第后,赵拚便踏上了漫长的宦海征程。在世人眼中,赵拚的仕途堪称顺遂——从基层官吏逐步晋升,最终官至参知政事,跻身执政大臣之列。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担任殿中侍御史期间,他因弹劾京城官员毫不留情,遭到朝臣的排挤打压。为此,他多次主动请求外调地方,而他在任上的卓越政绩,始终得到皇帝的认可与嘉奖。

  在赵拚的仕途履历中,“入蜀为官”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曾先后四次奉命入蜀:第一次是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冬季,赵拚由海陵知县调任蜀州江原县(今成都崇州)知县。

  第二次是嘉佑元年(1056年),他由睦州知州改任梓州路转运使,不久后又转任益州(嘉佑四年更名为成都府)路转运使。此次入蜀,绵州通判鲜于侁的突出政绩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积极向朝廷举荐,虽“未及用”,但数月后,鲜于侁仍得以提拔,出任尚书屯田员外郎。

  第三次是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十二月,赵拚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出任成都府知府。

  第四次是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闰七月,因“成都以戍卒为忧”,宋神宗特命赵拚再度出任成都府知府,以安抚地方。

  在这四次入蜀的经历中,赵拚有三次都途经绵州。第四次入蜀路过此地时,或许是想到自己在京城与地方之间反复调任的坎坷仕途,他内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过左绵偶成》这首诗。

  “东南再守二年间,徙蜀何须问险艰”,这句诗的大意是:我在东南地区任职两年(首句自注“自杭徙青”,即从杭州调任青州),如今又奉命调往四川,蜀道即便艰险,又有何惧?结合赵拚此前三次入蜀的经历,诗句中不难流露出他对频繁调任的疲惫与无奈。

  “入觐已违龙尾道,出麾还过鹿头关”,意为:此前在京城觐见皇帝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如今却又手持符节,再次经过蜀道上的鹿头关。赵拚曾担任殿中侍御史、知谏院等职,因弹劾权贵毫不妥协而遭排挤,虽多次主动申请外调基层,但内心深处始终渴望重返政治中心,为国效力。

  “与民共约三春乐,顾我都忘两鬓斑”,描绘的是:来到四川后,我将与百姓共度三年任期的欢乐时光,以至于全然忘却了自己两鬓已斑白的年岁。此时的赵拚已65岁,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但他心系百姓的初心始终未改。

  “岁满乞骸何处还,仙棋一局烂柯山”,则道出了他的心愿:此次任职期满后,便向朝廷申请退休,回到家乡的烂柯山,效仿传说中的神仙,悠然自得地下棋度日。此次入蜀,已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外调任职,年事已高的他,早已萌生了退隐之心,向往闲适恬淡的隐逸生活。

  整首诗中,赵拚并未着墨描绘绵州的山川风物与人文景致,却在这片土地上触发了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将频繁调任的疲惫、对政治理想的执着、心系百姓的情怀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融为一体。

  赵拚第四次入蜀时,已是年过花甲的老者,虽有岁月不饶人的感慨,但他勤政爱民的初心从未改变。从《过左绵偶成》的诗句中,我们能清晰感受到他萌生的退意,而此次入蜀,也确实成为了他最后一次外调任职。

  美好的心愿终得实现。赵拚在成都府知府任上任职两年后,于熙宁七年(1074年)调任越州知府;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二月,他正式致仕退休;元丰七年(1084年)八月,赵拚与世长辞,结束了他清正廉明、心系百姓的一生。

  人物档案

  赵拚(1008年-1084年),字阅道,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他考中进士,在殿中侍御史任上因弹劾不避权贵,获“铁面御史”之称。其仕途生涯中曾四度入蜀为官,两度出任成都府知府。宋神宗时,他被擢升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着有《清献集》传世。


 

    编辑:郭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