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你家的春秋假到账了。当四川中小学生前脚喜提首个春秋假,后脚已经买上旅行机票了。2025年以来,随着浙江、广东、湖北等多地加速推进中小学春秋假试点,以及商务部等9部门《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的出台,春秋假已从政策试点走进公众日程。
春秋假因何而生,又面临哪些实际的矛盾?多出来的5天假期(春秋假原则上分别安排3天,本次秋假加上周末2天),引发了关于教育本质、社会协同、消费升级的深度思考。
春秋假不是额外的假期,不是简单的“多放几天”。春秋假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传统“寒暑假集中、春秋学期冗长”的时间格局,通过分散短假实现教育节奏的优化。这种重构并非简单的“假期增量”,而是对教育规律的回归。
工作节奏紧张,很多家长面临着“想陪孩子却没时间”的痛点。寒暑假去热门乐园,价格高、人多;周末出行,时间短、行程紧。春秋假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衔接周末形成5天的小长假,既可以让家长有足够的时间陪孩子,又可以避开寒暑假的人潮,让孩子在舒适的环境中放松身心。
春秋假的意义,不光只是为了玩。玩是形式,本质上则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孩子的成长需要“呼吸的空间”,需要在自然、社会与实践中获得“活的知识”。春秋季是自然变化最鲜活的季节,春秋假让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农耕体验、感受自然之美,在“沾泥土、闻花香”中理解生命的意义。这种自然教育不是形式化的活动,而是对天人合一传统智慧的现代回应,能涵养孩子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可长可短的春秋假,是错开寒暑假高峰的蹊径,也是教育与生活、社会、自然的连接点。它让家庭有时间做“非功利性的事”,不再是形式化陪伴。它把孩子从补习班解放出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这对心理健康修复有重要的作用,毕竟“会休息的孩子才会学习”。它让教育从教室走向田野,从书本走向实践,从分数走向人格。
春秋假的推行,并非“一拍脑袋”的决策,而是对当前教育、社会、经济痛点的回应,但也暴露了现实中的三重矛盾。
一是教育理念的矛盾。部分家长将春秋假视为学业停滞的“洪水猛兽”,认为假期是超越别人的机会。这种观念源于功利教育观的深度束缚——当整个教育体系向分数看齐,任何可能耽误学习时间的安排,都会触动家长敏感的神经。
二是社会协同的矛盾,最直观的是带娃需求与职场现实的错位。在双职工家庭占绝大多数的当下,“谁来带娃”成为春秋假最现实的痛点。即使有托管服务兜底,仍有家长担心“托管质量不高”“孩子沉迷电子产品”。正如广东佛山家长赵先生的吐槽:“两班倒的工作,孩子放假没人管,只能宅在家里玩手机,素质教育的初衷恐将大打折扣。”目前,试行春秋假的省市,学校都开设有免费的托管服务,实际效果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调整。
三是区域差异的矛盾,乡村短板不容忽视。乡村孩子的春秋假,往往陷入“有假无休”的窘境。在外务工的父母无法返乡,祖辈难以提供高质量陪伴,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匮乏,导致春秋假成为“放羊期”。正如湖北恩施一位老师所说:“乡村孩子的春秋假,需要的是‘有温度的陪伴’,而不是形式化的活动。”
要让春秋假真正发挥作用,需要跳出教育部门“单打独斗”的思维,构建“政策-市场-社会”协同的系统方案。
政策层面上,可以再精细一点。比如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推动企事业单位配合中小学春秋假时间,允许家长错峰休假,实现家长与孩子同频休假。假期管理也应规范,严禁学校在春秋假期间布置书面作业或实践报告,避免增加学生与教师负担;同时,加强对托管服务的监管,确保服务质量。
春秋假是风口,文旅市场可抓住机会,激活县域旅游。11月6日,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灌溉工程遗产的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已宣布,春秋假期间(11月12日至16日),对全国中小学生实行门票免费政策。可以开动的脑筋还有很多,亲子家庭期待更多元化的短途游、深度游、普惠性研学产品。
春秋假的推行,是教育改革的破局之举,更是社会进步的缩影。尽管当前仍面临诸多挑战,我们仍然可以期待教育与生活的双向奔赴。
(来源:天府新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