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二条措施 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全市政法系统持续深化涉企法治服务
12条措施
1 搭建便捷沟通渠道
2 严格入企执法检查
3 推行包容审慎执法
4 强力兑现胜诉权益
5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6 优化涉企纠纷调解机制
7 提高受案立案时效
8 规范涉案财物处置
9 保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10 优化破产案件审理机制
11 助力企业信用修复
12 提升涉外法治服务
绵阳新闻网讯 为持续优化全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助力“成本更低、服务更优、效能更高、生态更佳”绵阳营商环境品牌建设,日前,市委政法委牵头制定《绵阳市政法系统优化涉企服务十二条措施》(以下简称《十二条措施》)。这是全市政法系统落实市委“双提双解”常态化工作机制要求,持续深化涉企法治服务的重要举措之一。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今年以来,全市政法系统深入开展“大调研、大培训、大提能”活动,始终坚持以高质量法治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开展涉企法治服务专题调研,牵头制定了《十二条措施》,通过公正司法、规范执法、精准服务,为企业发展纾困解难。
《十二条措施》提出,为搭建便捷服务体系,实现需求响应“零距离”,全市政法系统依托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设立涉企服务窗口,构建覆盖全流程的“线上+线下”服务闭环,高效回应企业法治诉求。比如,在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设立“涉企专窗”,公安接报案中心和110接处警中心设立“涉企专席”,严格落实“首接”责任制和一次性书面告知制度,让企业办事“只跑一次”。
创新执法司法方式,筑牢权益保护“防护墙”。在执法层面,《十二条措施》里提到,实行涉企检查计划强制备案,全面推行“天府入企码”,实施“扫码入企”+“综合查一次”,杜绝多头、重复检查。企业实时举报违规检查,确保无报备不检查、非紧急情况无码不入企。
《十二条措施》中还提出,将依托绵阳知识产权法庭集中管辖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优势,实现涉知识产权案件本地办理,切实降低企业诉讼成本。
对侵权基础事实清楚的知识产权案件,创新实行部分先行判决,避免企业合法权益在诉讼过程中持续受到损害。升级“绵州·吾为之”知识产权检察保护平台,集成法律法规查询、案例展示、线索举报、检企对接等服务。严格落实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双报制”,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同步审查案件材料。
此外,还将开展“绵企出海·法治护航”行动,组建涉外法律人才库,发布风险防范指引,为企业跨境发展提供专业法律支撑。
“为了精准化精细化做好涉企法治服务工作,我们深入开展涉企法治服务专题调研,重点聚焦‘587+’产业体系类、农业类、商贸类及科技类等关键领域,精心筛选出411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全市政法系统各单位一把手及班子成员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等方式,与企业负责人座谈交流,累计收集建议意见450余条,为《十二条措施》的制定提供了有效支撑。”市委政法委相关人员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涉企法治服务创新,严格落实《十二条措施》,不断提升执法司法效能,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记者 郑金容)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