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良法良技 带来增收好“钱”景
发稿时间:2025-11-14 07:57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11月10日,记者走进三台县断石乡云龙村,10多名农户正弯腰穿梭在黄豆田间,手指快速翻飞,采摘的却不是金黄的豆荚,而是往日无人问津的黄豆叶。 “黄豆叶子拿来做腌菜?还能卖钱?简直是天方夜谭。”村民徐斯富回忆起最初听闻收购商要收黄豆叶时的反应,至今依然带着几分难以置信。

在三台县断石乡云龙村,经过筛选的黄豆叶,打包发往加工厂。 记者 李春梅 摄


  黄豆叶子也能吃?

  真的,还出口海外

  11月10日,记者走进三台县断石乡云龙村,10多名农户正弯腰穿梭在黄豆田间,手指快速翻飞,采摘的却不是金黄的豆荚,而是往日无人问津的黄豆叶。

  “黄豆叶子拿来做腌菜?还能卖钱?简直是天方夜谭。”村民徐斯富回忆起最初听闻收购商要收黄豆叶时的反应,至今依然带着几分难以置信。

  然而就是这一片片曾被翻进土里作肥料的叶子,却让农户每天都能增收。“以前这些黄豆叶落在地头都没人要,现在不一样了。我们一天光摘叶子就能挣100多元,黄豆叶真成宝了。”徐斯富说。

  一次试探性的尝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回报。徐斯富的黄豆叶按照每公斤3元的价格成功交易。这笔看似微小的收入,却让农户们算清了新账,每亩地凭空多出了数百元收益,最关键的是,这几乎不需要额外的投入。

  采摘有没有难度?其中有何诀窍?

  绵阳军屯农业技术员刘从林在田埂上随手拈起一片叶子作示范。“采摘其实并不难,只要没有虫眼就行。要选黄色的、没有病斑的。叶子黄了就可以摘,一天摘25公斤完全没问题。”刘从林说。

  消息一经传开,一条独特的“增收链”在乡间铺开。收购商立刻与云龙村达成合作,签订收购协议,并组织农户在豆荚采收前的空档期集中采叶。

  这个拥有千余亩黄豆的村庄,也迎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季。

  中午时分,山脚下的收购点就热闹了起来。黄豆叶经过筛选、打包,当天下午就装车运往食品加工厂。在那里,它们将经过标准化腌制、调味和杀菌流程,蜕变成风味独特的腌菜产品。然后送到公司包装,再出口到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从加工到出口,整个流程不超过半个月。“今年只是个开始,明年还计划收购红薯藤、辣椒叶。”刘从林说。

  从田间到海外餐桌,这些黄豆叶的旅程不超过半个月。明年,红薯藤、辣椒叶也将走上同一条“变废为宝”的路子。这些为农户增收的“金叶子”,已成为激活乡村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又一抹亮色。(吴桐 胡丽  记者 李春梅)

三台县新德镇春江花语农场内,村民采收木芙蓉。 记者 刘凤君 摄

  麦冬套种木芙蓉

  一块地赚到多重收入

  近日,三台县新德镇春江花语农场内,近千株木芙蓉迎风摇曳,粉白相间的花朵缀满枝头,与翠绿叶片交织成一片烂漫花海。花田间,村民穿梭忙碌,一边采摘木芙蓉的花与叶,一边照料身旁的麦冬作物,双重劳作里满是丰收的喜悦。

  “这是我们第一年试种木芙蓉,长势特别好。”农场负责人周利手持竹篮,一边采摘一边笑着说:“木芙蓉种植简单、打理省心,从初夏到秋末能采摘多茬叶子,秋季还能收一季花,多项效益叠加下来,收入很可观。”

  木芙蓉全身都是宝,花、叶、根、茎均具药用价值,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等功效,在中医领域应用广泛。周利告诉记者,采摘后的芙蓉花需迅速低温烘干,以保留有效成分,叶片则通过自然晾晒制成中药材原料,既可直供合作药企,又能售予餐饮企业用于泡茶、煲汤,市场供不应求。

  目前,春江花语农场共流转土地80余亩,主要用于种植麦冬、百合、芍药等中药材。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农场计划扩大木芙蓉种植规模,“明年准备大规模推广‘麦冬+木芙蓉’套种模式,收完芙蓉花和叶子,把枝条修剪下来后,在麦冬地周围全面栽种木芙蓉。”周利信心满满地说,届时,农场将形成“田间种麦冬、四周开芙蓉”的立体种植格局,既打造出集观赏、旅游于一体的观光景点,让游客漫步花海、体验乡村乐趣,又能通过中药材种植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进一步拓宽致富路。

  农场的蓬勃发展,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农场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春天种麦冬、夏天采芙蓉叶、秋天摘芙蓉花、冬天打理药材,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有稳定收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正在采摘芙蓉花的村民雷秀琼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种立体种植模式,不仅让土地“活”了起来,更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动力。(卢小妹  记者  刘凤君)

绵阳市特研种业有限公司千亩油菜制种基地。记者 刘凤君 摄

  每50公斤多榨2.5公斤油

  “实力派”油菜良种出道

  眼下正是油菜栽种的“黄金期”,走进绵阳市特研种业有限公司千亩油菜制种基地智能气候室内,一排排育苗架上的油菜幼苗茁壮成长,工作人员仔细登记并核对移栽信息。“我们要紧跟栽培模式和市场需求变化,选育出含油率更高、品质更好、适应性更广的品种。”特研种业总经理陈金龙穿梭在育苗架间,细致观察其生长情况。

  “正在栽种的是企业潜心研发的特研油700,可是个‘实力派’选手。”陈金龙介绍,历经多年科研攻关与田间试验,该品种含油率突出,每50公斤比普通油菜多榨2.5公斤油,且油品更优更健康。同时,抗病性强、适应性广,长江流域主产区均可种植。

  今年,特研种业在6000多亩制种基地里,除了特研油700,还同步栽种了大地802、金油99、龙油666等10余个自主培育品种,均具备高产、高含油、抗逆性强的核心优势。“这些都是科研人员的心血结晶。”陈金龙说,目前基地栽种进度已达80%,剩余20%将在几天内完成移栽。

  作为本土油菜科研育种与制种龙头企业,特研种业专注杂交油菜繁育,年产优良种子约1000吨,可满足400万亩耕地用种需求,占全国供种量的3.8%。并通过引进、合作、选育及分子标记等技术,培育出适配不同生态区域的品种,远销俄罗斯、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让“天府良种”走向世界。(卢小妹  记者  刘凤君)

    编辑:郭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