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网讯 9月18日下午,由绵阳市委宣传部、绵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主办的“名家开讲·涪江讲坛”第二十五期在西南科技大学举行。北京大学文学博士、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主任李华英以《藏在绵阳山水间的三国记忆》为题,带领师生们一起回溯那段跌宕起伏、积厚流光的三国记忆。
讲座中,李华英以“为何是绵阳”开题,跟随三国历史中的“绵阳坐标”踏上了一场穿越绵阳古今的时光之旅。李华英首先带着大家走进距今2200余年的秦朝,无论是学术推论还是考古实证,早在秦朝时,就有了涪县的建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简447中有“......临邛、新都、武阳、梓潼......秩各八百石”的记载,里耶秦简9-1846有“涪少内涪不名(计)口”文书记载,众多古史资料有力见证了绵阳灿烂的历史文化。
诸葛遗响,低吟在富乐山的松涛里;蒋琬旧治,凝结在江油关的青砖上......随后,在座的师生们跟随李华英的“脚步”来到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跟随山水寻迹,找到属于绵阳三国遗迹的“地理印记”。李华英从“山—水—道—城—营址—关口”六个地理要素出发,勾勒遗迹分布与历史脉络;从富乐山的富乐阁、豫州园、汉皇园到西山公园的蒋琬墓,再到梓潼卧龙山等,无不述说着三国风云。
不仅是山水,从涪县到现代的绵阳,绵阳发展的每一步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李华英从历史古籍中寻找绵阳印记。和师生们一起感受每一段历史中绵阳的风采。在讲座中记者了解到,经过近几年的调查,绵阳三国遗迹,包括现存的、已消失的和有一定历史依据及地理形势的传说遗迹,不少于37处。虽然由于地形地貌的变化,大多遗迹已无痕迹可寻,但依然抹不掉绵阳在三国中的历史地位。
讲座的最后,李华英和在场师生们一起讨论绵阳山水间的三国历史记忆如何服务于绵阳的现代发展,引发大家的深思。此次讲座不仅丰富了师生们的历史文化知识,更为绵阳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记者:李锦辉,唐云锋)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