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干乔大沼泽红军过草地纪念碑驶向红原县城,一座极具民族特色的绵红友谊大桥跨越在河道两岸,静静见证着绵阳和红原之间这段横跨近400公里的深厚情谊。
自2012年启动对口帮扶以来,绵阳便把帮扶工作作为重要的民生实事,秉持“支援红原就是发展绵阳”的信念,以真情与实干扎根这片土地,绘就了一幅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犇”向大市场
助力牦牛产业托起牧民幸福路
8月22日上午,记者来到红原县牦牛交易市场。市场入口处,工作人员仔细核查每辆车的检疫证明和牲畜信息;交易区里,收购商仔细检查牦牛的体型、毛色和健康状况,与牧民交流着价格。现场分工明确,管理有序,牛叫声、讨价还价声、车辆引擎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牧区交易图景。
“市场修好了,我们也不用到处跑,无论是对于牧民销售,还是我们采购都比较方便。”成都牦牛收购商杨勇表示。
“这个市场是四川、甘肃、青海所有牦牛市场中最大的一个,也是我们红原带动牦牛产业发展方面最大的一个平台。”红原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执法大队副队长罗日加措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市场对基础设施进行进一步的改造提升和建设完善,这两天,牦牛的日平均交易量都在1500头左右。
红原县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拥有1100万亩天然草场,是国家地标产品麦洼牦牛的原产地和主产区。然而,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曾是牧民们的难题。
绵阳作为结对帮扶城市,自2012年以来,累计投入畜牧产业项目24个、资金约近亿元,引入现代化畜牧业管理模式,建设越冬暖棚、协助建设安曲现代畜牧产业园区、麦洼五星级牦牛产业园和区域性牦牛交易市场等,推动形成从良种繁育、牧草种植、标准养殖,到精深加工与销售的全产业链示范体系。
同时,红原农牧产品直营店也在绵阳市的帮扶下迅速崛起,浙江、成都、绵阳直营店线上线下同步运营,将红原县的优质牦牛肉干、奶制品等特色产品推向全国市场,进一步拓宽了牧民们的销售渠道,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截至目前,红原县已经建成标准化养殖基地5个、家庭牧场348个、联户联营基地100户,预计可以带动养殖户年均增收约1.5万元。
共享新机遇
壮大村集体经济筑起强村梦
九(寨沟)红(原)草原风光路,沿线草原、河湾、湿地、雪山构成的自然风光优美,如诗如画。驾车到达红原县瓦切镇达峨村境内时,记者看见一家湖途酒店,这家酒店正是绵阳扶持的村集体经济实体之一。
虽说一栋房子只有10个房间,但根据不同需求设置了单间、标间还有套房。房间装修将现代和藏区元素相互融合,看起来十分雅致。
“因为我们这里是地处风光路的黄金位置,每年8月到10月的旅游旺季,基本都是一房难求。遇到大一点的旅行团,我们都不敢接。”红原县瓦切镇达峨村村支部书记索郎多笑着告诉记者,他们也正在计划扩大规模,利用酒店后方的一片草原打造星空房,能让游客在感受大草原魅力的同时,体会到宇宙的浩瀚之美。
据了解,达峨村共有村民385户1743人,此前村集体经济主要依靠种草皮、草场出租以及其他一些旅游资源。位置好,风光好,如何把它用好、用活,从而发展村集体经济,鼓励发展住宿就是其中一条重要举措。在这样的背景下,绵阳给村上投入50万元助力湖途酒店的建设。2023年,酒店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
“多亏了绵阳投入的这笔资金,现在酒店生意越来越好,村集体经济也就越来越壮大。”索郎多说,每年村上都会拿出酒店5万元的营业额投入到村集体经济里面。同时,结合村上种草皮和其他旅游方面的收益,共同构成村集体经济收益,每年分发给村民,让大家共享发展成果。
用好公益岗
增强群众内生动力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在将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乡村振兴重要“引擎”的同时,绵阳还始终坚持把公益性岗位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重要抓手,托底安置脱贫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有效激发内生动力,切实拓宽增收渠道,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8月22日,记者在红原县邛溪镇一处路口见到红原县托底帮扶公益性岗位工作者泽汪尼玛时,他正站在路边挥动着双手,指挥车辆有序通行,红色的志愿者马甲在阳光下格外显眼。
泽汪尼玛告诉记者,这段时间县城在进行城市形象改造项目,很多道路都临时被封闭需要绕行,“这条路虽然只是一个临时的变道,但也是出入县城的重要通道,交通安全格外重要,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让行人和车辆通行更顺畅。”
泽汪尼玛是脱贫户,但由于属于“外来户”,家里没有牧场,也没有牦牛,无法发展产业。得知这一情况后,红原县人社局就业中心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安排了道路执勤这一个公益性岗位。
“现在不仅每个月有了固定收入,还能踏踏实实照顾家人,也感受到了家乡政府的关怀,更体会到了绵阳援建带来的温暖。”泽汪尼玛笑着说。
事实上,泽汪尼玛感受到的“温暖”,只是绵阳利用公益性岗位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绵阳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就业兜底和服务社会的双重作用,帮助就业困难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用“小岗位”托起就业“大民生”。红原县人社局就业中心工作人员刘二铭就告诉记者,近年来,红原县人社局积极推进托底帮扶公益性岗位开发与管理,今年已通过绵阳援建资金为15人成功安置就业帮扶公益性岗位,有效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难题。
2012年到2025年,在这对口帮扶的13个年头里,绵阳始终按照“红原所需,绵阳所能”的原则,给予当地真金白银投入、真情实意帮扶、真抓实干支援,用辛勤和汗水书写动人诗篇,浓墨重彩描绘红原乡村振兴美丽新画卷。
(裴堃林 涪江观察记者 邓勇 唐云峰 文/图/视频)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