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格桑花开 幸福绵长:绵阳对口帮扶绘好红原城乡融合“新图景”
发稿时间:2025-08-28 09:06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从涪江河畔的绵阳到海子山边的红原,两地相距近400公里,却因为一句“红原缺什么、当地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援助什么”的庄严承诺,结下了深刻的缘分。

  

   地下管廊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各类管线有序排列

 

  红原县城市更新项目施工火热进行中

  从涪江河畔的绵阳到海子山边的红原,两地相距近400公里,却因为一句“红原缺什么、当地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援助什么”的庄严承诺,结下了深刻的缘分。

  今年,是绵阳对口帮扶阿坝州红原县的第13个年头。

  13年来,格桑花一年又一年绽放在高原,绵阳援红人来了一拨又一拨,不变的是承诺背后那份无怨无悔的付出。正是因为这份付出,在红原这片土地上,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在发生。

  □ 唐洪健 记者 邓勇 唐云峰 文/图

  从“新”出发 千万投资助力红原城市改造

  8月21日,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的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最低气温只有7℃。与低气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县城里随处可见的火热施工场景:挖掘机的轰鸣声与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交织,一场关乎民生福祉、城市命脉的基础设施“升级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长期以来,红原县绛熙街、银珠西路等道路存在排水系统老化、供水稳定性不足、电力与通信线路布局杂乱等问题,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与城市形象。为此,红原县投资4.5亿元全面更新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涵盖城区7条主干道路13.25公里的雨污、供水、电力、通信、热力、燃气等“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全面改造。

  其中,绵阳投资1000万元,为项目施工提供有力支撑。以前居民“谈雨色变”的绛熙街,即将被一寸寸更新的地下排水管网和一排排重新铺设的人行道重新定义。

  在绛熙中街,宽度达到三米的地下管廊仿佛一个偌大的集装箱。管廊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右侧主要用于架设电力和通信管线,左侧铺设供水管和污水管道,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各类管线的有序排列。

  红原县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人陈翔宇告诉记者,管廊建设长度目前达到了1045米,建成后可以综合解决红原县整个商业街的地下排污、雨水(收集)等问题。建设完成后,还将接入智慧监测系统,对管廊日常维护进行全面监控,一旦发现问题,可以第一时间通过人机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查维修。

  “目前,项目施工范围内正在进行地下管网、雨污管网、电力通讯、热力管网的建设、人行道铺装,以及整个管廊内部的装饰工作。”红原县城市更新项目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江洪宇告诉记者,经过前期的紧张施工,目前项目已完成总进度的75%,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施工作业,确保10月底顺利完工。

  从“心”出发 引水工程圆50户牧民自来水梦

  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有利于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宜居性,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则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幸运的是,在对口帮扶中,绵阳正在将帮扶从“被动等待求助”转为“主动发现需求”,让“民生兜底”如春雨般浸润到每个角落。

  8月的红原县,风景如画。8月20日,邛溪镇热坤村村民扎西卓玛打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从崭新的水龙头中流出,溅起朵朵水花。“感谢绵阳帮扶工作队为我们送来了洁净的自来水,冬天再也不用到河里去背水了。谢谢绵阳人民,扎西德勒!”扎西卓玛黝黑的脸上露出了淳朴的笑容。

  热坤村地处高原,平均海拔在3600米以上,属大陆性高原寒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6.2℃,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群众用水困难。加上红原县地处牧区,地下水锰、铁和大肠杆菌超标,能用上干净、放心的水,是牧民们最大的心愿。

  “缺啥,就补啥。”“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援助什么。”正是抱着这样的初衷,对口援建红原县以来,绵阳积极推动各项援建工作落地落实。2025年,投入30万元用于邛溪镇热坤村生活用水管网项目,新建4270米PE(聚乙烯)给水管网,建设两个总闸阀以及三座排气阀,同时新建4口水井,为50余户牧民解决了生活用水问题。

  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红原群众生产生活的变化就蕴藏在衣食住行之间。

  据了解,近三年来,绵阳市帮扶红原指挥部紧密围绕“城乡融合”核心目标,主动开展“城乡融合”,累计投入帮扶投资金3826万元,除了上文提到的2个项目外,还实施查尔玛乡、麦洼乡人居环境提升整治项目和色地镇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等5个项目,有效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仅让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真切感受到了“绵阳温度”,也为红原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注入了持久动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