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开区文跃社区餐厅,老人们正在选择喜欢的菜品。
● 按照“一刻钟就餐服务圈”布局老年助餐点,创新采取“政府补一点、商家让一点、个人出一点”的“三补”方式,探索“公益+市场化”等多种运营模式
● 根据老年人经济困难程度、失能等级及年龄给予差异化补贴,同时积极培育社区助餐志愿者队伍和互助组织,让老年人足不出“圈”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助餐服务
●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84家老年助餐点投入运营,惠及25万余名老人
□ 记者 彭雪 刘曾太 文/图
民以食为天,养老先暖餐。面对日益加深的“银发浪潮”,我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作用,聚焦老年人用餐需求,创新推出老年助餐服务模式——“社区餐厅”,不仅破解了老年人“吃饭难”问题,更让他们品尝到晚年生活的“幸福味道”。截至目前,全市已有84家老年助餐点投入运营,惠及25万余名老人,用党建“小餐桌”稳稳托起老年人的“大幸福”。
近日,记者走进经开区文跃社区餐厅看见,厨师与工作人员正在为午饭备菜,蒸烧白、烧排骨、西红柿炒蛋、香碗等近20种菜品陆续出锅,浓郁的香气在餐厅内弥漫。11时40分,食客们陆续到来,社区老人陈爱和好友陈文英准时来这里用餐,她们的餐桌上摆放着鹿茸菇肉丝、干锅猪脚、酸菜鱼和泡椒鸡爪,四道菜享受优惠后仅需45元。
“这里菜品丰富,口味也特别适合我们老年人。平时儿女上班不在家,自己做饭既要买菜又要动手,麻烦不说,菜品还很单一。在这儿吃饭,老人有优惠,还能和朋友邻居聊聊天,一点也不寂寞。”陈爱笑着说道。
72岁的杨发友也是社区餐厅的常客,从家步行到餐厅不过10分钟。“我们住的是早期修建的步梯房,年纪大了上下楼特别费劲,我还有腿脚方面的老毛病。以前一天要上下楼好几趟买菜做饭,太麻烦了。现在到社区餐厅吃饭,方便多了!”杨发友的话语里满是对社区餐厅的认可。
这份温馨背后,是党建引领下的精心组织与资源整合。据了解,文跃社区60岁以上老人达3300余人,其中不少是独居、高龄老人,“吃饭难”问题尤为突出。社区曾想开办惠民餐厅,但受限于资金、资源和人力,迟迟未能推进。
后来,在经开区党群部和塘汛街道的指导协调下,社区腾出闲置场地,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破解民生难题。如今,这家社区餐厅不仅解决了老人的吃饭问题,还吸引了附近两个产业园的务工人员就餐,形成了盈利反哺特殊群体的良性循环。
“我们在党员‘双报到’服务中了解到社区的困难后,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作用,联合民政、社工等部门积极争取资金,同时鼓励社区自筹,整合多方力量高效推动项目落地,最终让文跃社区餐厅顺利开业并持续运营。”经开区党群工作部副部长杨昭曦介绍道。
如今,社区餐厅凭借实惠的价格和丰富的菜品,不仅赢得老年人青睐,也受到年轻人欢迎。此外,餐厅还创新服务模式,为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提供预约送餐服务,党员志愿者则主动承担起为特殊群体送餐的任务,让温暖传递到社区的每个角落。
文跃社区餐厅的成功,只是绵阳市党建引领老年助餐服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社区餐厅建设被纳入市级民生实事,我市按照“一刻钟就餐服务圈”布局老年助餐点,创新采取“政府补一点、商家让一点、个人出一点”的“三补”方式,探索“公益+市场化”等多种运营模式。根据老年人经济困难程度、失能等级及年龄给予差异化补贴,同时积极培育社区助餐志愿者队伍和互助组织,让老年人足不出 “圈”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助餐服务。
党建领航,幸福飘香。小小的社区餐厅,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吃饭大事”,更成为社区治理创新的重要支点,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切实感受到满满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