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现场
近日,由市经信局主办、四川中科融创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绵阳市“一起益企”中小微企业服务行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精准服务座谈会在市经信局企业之家举行。20家受邀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6家服务机构围席而坐,共寻发展良方。
□ 记者 谢艳 文/图
存量产品如何快速发展新的市场?企业的增长策略、营销策略、效率改进策略、风险应对措施应如何调整?会议一开始,电子科技大学工学硕士、资深企业管理专家董汉生就针对前期走访、调研以及企业的诊断报告解析,提出了其中的共性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普适性改进思路,对典型问题说明了解决落地路径。
“观点鲜明、开门见山、直击要害,今天来对了。”绵阳金泰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三亿对董汉生的观点和分析非常赞同。“我们公司的主营业务为破碎机,广泛应用于煤矿、热电、化工、电厂等行业。公司经营比较稳健,风险控制较好。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司异地经营,注册地和厂址不在一个地方,在政策支撑、项目申报上存在盲区,也给企业发展造成了一些困扰。”自由交流环节,张三亿说出了自己多年的困扰。对此,董汉生直言不讳,“这个问题不解决,公司在项目申请上会有诸多掣肘,需下大力气对接政府寻求‘绿色通道’或向专业机构寻求协助,解决注册地、厂址分离的合规与资源获取问题。”
带着问题来,携着答案归。企业负责人和专家团队面对面交流,企业直面自身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专家给出专业建议和意见。正如四川绵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裴帆所说,“这样的形式真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接触到行业内顶级的专家资源,希望这样的活动以后多开展。”
这是今年以来市经信局帮助中小微企业“诊脉开方”、打通发展“肠梗阻”的生动呈现。
记者了解到,自6月起,市经信局就组织专业机构、行业专家、财务顾问建立联合诊断组,对全市20家工业企业开展“地毯式”走访调研,通过建立“三查三核”工作机制(查经营数据、查生产现场、查管理流程;核市场定位、核技术能力、核资源匹配)建立量化诊断报告,实现“一企一档”动态管理。
“每个企业的发展需求是不一样的。”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精准施策、分类帮扶,我市创新建立红、黄、绿“三色预警”动态管理机制,最终形成“红色企业保生存、黄色企业促发展、绿色企业求突破”的良性帮扶格局。在此基础上,四维匹配资源,为企业强势赋能赋智:联合西南科技大学建立“企业技术诊所”,提供免费专利检索、工艺优化服务,帮助企业提升产能、降低成本;组建“绵阳制造”联合展销团,组织企业参加成都工博会、重庆智博会等国家级展会,搭建“绵企云销”线上平台,大力开拓市场;开展“企业负责人经管特训营”,分批次培训企业高管,课程涵盖战略规划、预算管理等内容,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优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应急转贷体系,简化审批程序,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打造适配工业需求的金融产品矩阵,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解决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通过多维赋能,让需求和资源一一对应,分行业、分领域帮助企业解决在智改数转、降本增效、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助其绿色健康发展。”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强化优质服务供给,依托“企业之家”,常态化开展助企服务活动,深入落实“一线纾困”长效机制,畅通企业诉求渠道,多渠道收集并协调解决企业问题诉求,通过引入更多的专家团队,发布更多企业需求、对接更多智库资源、积极寻求线上线下合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解除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