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登军
宋乾道八年(1172年)十一月,陆游沿金牛道抵达绵州。这座山水环绕的城市,成了他排遣仕途失意的暂栖地——他在此留下数首诗词,将孤怀、愁绪与壮志,尽数融于绵州的风景里。
金牛道上遣孤怀
宋乾道八年(1172年)九月,四川宣抚使王炎调回长安,远离抗金一线,幕府也随之解散,入职“左丞议郎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半年的陆游,备受打击。
当年十月,陆游接到调令,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这对主张抗金的陆游而言,心里多少有点不甘,却只能接受现实。他从南郑一路西行,到益昌﹙今广元市﹚后由金牛道入绵州境,回想起自己的坎坷仕途,写下《齐天乐·左绵道中》:
角残钟晚关山路,行人乍依孤店。寒月征尘,鞭丝帽影,常把流年虚占。藏鸦柳暗。叹轻付莺花,谩劳书剑。事往关情,悄然频动壮游念。
孤怀谁与强遣。市垆沽酒,酒薄怎当愁酽。倚瑟妍词,调铅妙笔,那写柔情芳艳。征途自厌。况烟敛芜痕,雨稀萍点。最是眠时,枕寒半门掩。
这首词上阙以“角残钟晚”开篇,勾勒出苍茫暮色中的羁旅场景,“孤店”凸显孤独。“寒月征尘”以月光、尘土、鞭梢、帽影等物象叠加,写出诗人在旅途奔波中虚度年华的无奈。“藏鸦柳暗”隐喻前路迷茫,继而以“轻付莺花”感叹光阴虚度,以“谩劳书剑”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
下阕写他“孤怀”找不到人倾诉,欲借酒消愁却“酒薄愁酽”。虽然往昔有“倚瑟妍词”与“调铅妙笔”的才情,却难写家国柔情。壮志难酬的旅途让他倍感厌倦,看到眼前“烟敛芜痕,雨稀萍点”的景象,让他心生忧虑,孤眠难安。
东津古渡伤别离
在魏城县停留几日,陆游来到了绵州城。
宋代的绵州城,以山水环绕与独特的自然人文著称,让陆游暂停赴任的步伐,享受自然的空灵,以此舒缓内心的压抑与苦闷。来到东津古渡,在滚滚江流中感怀古今,抒发离愁别绪,他写下诗歌《东津》:
岁暮涪江水归壑,白沙渺然石荦角。蜀天常燠少雪霜,绿树青林不摇落。
阑干诘曲临官道,烟霭参差望城郭。打鱼斫脍修故事,豪竹哀丝奉欢乐。
乐莫乐於新相知,美人一笑回春姿。四方本是丈夫事,安用一生无别离。
这首诗的大意是:冬季涪江水退,河滩上白沙隐约,怪石嶙峋露出棱角。蜀地常年温暖少有霜雪,绿树青翠不见有树叶凋零。曲折的栏杆临近官道,在缥缈的烟雾中能隐约看到城郭。打鱼切脍是延续至今的风雅事,豪迈的竹笛与哀婉的丝弦带来欢乐。快乐的事情莫过于新结交的知己,美人的笑容如春回大地。好男儿应当志在四方,一生总少不了别离愁绪。
在这首诗中,前四句以涪江冬景起兴,水落石出的意象暗喻时代动荡中真相显露,以“绿树不落”抒写蜀地绵州的风光,暗喻诗人不屈的斗志。中四句则以州城外的自然烟火气息与宴饮歌舞的热闹,反衬诗人内心的孤寂。后四句表达的是结识友人的快乐,最终难抵离别之苦,并表达诗人对朝廷偏安、壮志难酬的悲愤,但他只能无奈接受。
东山放歌写愁绪
彼时南宋朝廷主战、议和两派斗争激烈,议和派占上风,陆游虽为小官,却成了这场斗争的牺牲品。即便如此,他仍牵挂抗金战事。在绵州期间,他常与友人寄情山水,一次登东山宴饮时,他借豪放之笔释苦闷,写下《游东山》:
今日之集何佳哉!入关剧饮始此回。登山正可小天下,跨海何用寻蓬莱。
青天肯为陆子见,妍日似趣梅花开。有酒如涪绿可爱,一醉直欲空千罍。
驰酥鹅黄出陇右,熊肪玉白黔南来。眼花耳熟不知夜,但见银烛高花摧。
京华故人死太半,欢极往往潜生哀。聊将豪纵压忧患,鼓吹动地声如雷。
这首诗的大意是,今天的聚会多么美妙啊,入关后还是头一次这般痛饮。登临东山顶可以睥睨天下,何必跨海去寻蓬莱仙岛。青天仿佛为我陆游而放晴,艳阳似乎催着梅花绽放。有如涪江水般碧绿的美酒让人爱,一醉方休恨不得喝干千坛。快马送来的鹅黄酥酪来自陇右,洁白如玉的熊脂来自黔南。酒酣耳热忘了夜色已深,只见银烛燃烧烛花频落。汴京的故友大多已离世,极乐之时常常暗生悲哀。姑且以豪放纵情来压制内心的忧虑,鼓乐声震天动地响如雷鸣。
这首诗以陆游与友人登东山宴饮开篇,看起来豪放不羁,但欢乐的背后则是人生悲苦,繁华皆是幻影。这样的豪饮狂欢,是为了消解家国之痛与内心的忧患。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