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杪登越王楼临涪江
望雪山寄朝中知友
唐·于兴宗
巴西西北楼,堪望亦堪愁。
山乱江回远,川清树欲秋。
晴明中雪岭,烟霭下渔舟。
写寄朝天客,知余恨独游。
唐宣宗大中六年,蜀地绵州迎来了新一任州刺史,他就是于兴宗。
在唐代的史志中,关于于兴宗的记载不多。刘禹锡《荅东阳于令寒碧图诗并序》记载,于兴宗是丞相、燕国公于志宁的侄子,出身显赫之家,平常接触的多是权贵阶层,但他志向高远,并无骄矜之气。宝历二年(826年),于兴宗向主管部门汇报,希望能到基层为官,遂被补为东阳县令。
于兴宗到任后“以简易为治,故多暇日”,第二年在县郊修建寒碧亭,并将寒碧亭绘成图寄给刘禹锡,这便有了《荅东阳于令寒碧图诗并序》,也为考证于兴宗的人生履历提供了重要线索。东阳任期满后的一段时期,于兴宗的履历不详,至唐大中六年(852年),他以御史中丞身份出任绵州刺史。
初到绵州,于兴宗就被这里的自然美景和历史人文所吸引,他登上越王楼,写下《夏杪登越王楼临涪江望雪山寄朝中知友》。
“巴西西北楼,堪望亦堪愁”大意是:绵州城西北的越王楼,既能眺望远方,又令人心生愁绪。首联点明地点与作者心境,“堪望”与“堪愁”,为全诗定下愁绪的基调。
“山乱江回远,川清树欲秋”大意是:群山错落,江水曲折流向远方;江水清澈,岸边的树木已渐显秋意。颔联以“山乱江回”动态描写山水与地势之态,暗喻人生的曲折。同时,以清澈的江水与渐黄的树叶点明时节,隐含时光流逝、羁旅日久的感叹。
“晴明中雪岭,烟霭下渔舟”大意是:晴空下的雪岭巍峨分明,渔舟在薄雾中缓缓漂荡。颈联以远景雪岭的壮丽反衬自己漂泊在外的渺小,以“烟霭渔舟”的朦胧近景,烘托诗人的孤独愁绪。
“写寄朝天客,知余恨独游”大意是:将这番景象写成诗寄给朝中的友人,让他们知道我独在异乡的遗憾。尾联写出了作者与朝廷的疏离感,既有无人同赏美景的遗憾,也有对仕途不顺的无奈。
《唐诗纪事》中有“初在左绵作此诗,和者李朋、杨牢辈,皆朝中知友也”的记载。由此可知,这首诗是于兴宗初任绵州刺史时所作,标题中的“夏杪”指明写作时间为夏末,故而诗中有“川清树欲秋”的内容。
这首诗写成后,于兴宗还绘制了一幅描绘绵州秀美山水的“江山小图”,一并寄给朝中好友,先后得到尚书郎李朋、大中二年进士杨牢、翰林学士李汶儒、考功郎薛蒙、户部郎官李邺、校书郎于瓌、弘文馆学士卢栯、同州刺史李续、弘文馆校书郎李群玉、监察御史王铎等朝中官员的回应,乡贡进士刘騤、李渥,布衣王严等人也写诗应和。
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于兴宗离开绵州,调任洋州刺史。当时新的绵州刺史尚未到任,代理刺史刘璐作《洋州于中丞顷牧左绵题诗越王楼上朝贤继和辄课四韵》。
从初到绵州作《夏杪登越王楼临涪江望雪山寄朝中知友》开始,到刘璐的应和之作,于兴宗发起的这次主题笔会持续了三年多时间,为越王楼进行了一次高规格的宣传,这也是他为绵阳越王楼作出的一大贡献。(记者 张登军 王勇)
小资料
于兴宗,生卒年不详,唐京兆高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境内)人,也有河南洛阳人一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任东阳县令,宣宗大中六年(852年)以御史中丞身份出任绵州刺史,后转任洋州刺史,累官至河南少尹。《全唐诗》收录其诗作二首。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