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诗遇绵州|铁面御史过绵州——试读赵抃《过左绵偶成》
发稿时间:2025-08-01 10:33   来源: 绵阳新闻网

  人物名片

  赵抃(1008-1084),字阅道,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任殿中侍御史时有“铁面御史”之称,曾四次入蜀任职,两知成都府。宋神宗时擢任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著有《清献集》。

  宋熙宁五年(1072)夏秋之际,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沿着古蜀道一路走来,过绵州城,前往成都府。这位老人就是赵抃,时年已65岁高龄。这次出知成都府,是他第四次入蜀为官,也是他二知成都府。经过绵州时,有感于自己的宦途,他写下了《过左绵偶成》:

  东南再守二年间,

  徙蜀何须问险艰。

  入觐已违龙尾道,

  出麾还过鹿头关。

  与民共约三春乐,

  顾我都忘两鬓斑。

  岁满乞骸何处还,

  仙棋一局烂柯山。

  赵抃从景祐元年(1034)进士及第后,就开始了自己的宦海生涯。

  在很多人看来,赵抃的仕途还算顺利,从基层一步步干起,最后官至参知政事。在担任殿中侍御史期间,他弹劾京城官员不留情面,从而受到朝臣排挤,他为此多次主动申请外调,所到之处治绩得到皇帝认可。

  在赵抃的仕途履历中,曾经四次入蜀为官——

  ◆第一次是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冬,赵抃由海陵知县调任蜀州江原县(今成都崇州)知县。

  ◆第二次是嘉祐元年(1056)由睦州知州改任梓州路转运使,不久又转知益州(嘉祐四年改为成都府)路。这一次入蜀,绵州通判鲜于侁的政绩引起他的关注,并积极向朝廷推荐,却“未及用”,但在几个月后鲜于侁还是得到了提拔,担任尚书屯田员外郎。

  ◆第三次是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十二月,鲜于侁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知成都府。

  ◆第四次是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闰七月,因“成都以戍卒为忧”,宋神宗派赵抃二知成都府。

  

 

  在这四次入蜀为官的经历中,赵抃有三次都曾路过绵州。在第四次入蜀过绵州途中,或许是想到自己在京城和地方之间反复调任的仕途,他一时感慨不已,写下了《过左绵偶成》。

  “东南再守二年间,徙蜀何须问险艰”的大意是,在东南任职两年(即从杭州到青州,首句诗自注“自杭徙青”),如今又调往四川,无需过问蜀道有多艰险。赵抃此前三次入蜀为官,流露出频繁调任的疲惫。

  “入觐已违龙尾道,出麾还过鹿头关”大意是,在京城觐见皇帝之后,如今重到四川再次经过鹿头关。

  “与民共约三春乐,顾我都忘两鬓斑”大意是,来到四川与百姓同乐的三年任期,我甚至忘记自己已经两鬓斑白。赵抃这次入蜀已经65岁了。

  “岁满乞骸何处还,仙棋一局烂柯山”大意是,这次任职期满就申请退休,回到家乡烂柯山,像传说的神仙那样逍遥地下棋。这次入蜀,应该是他最后一次外调任职,年龄也不小了,他心里萌生了退意,向往隐逸生活。

  在这首诗中,赵抃并没有描绘绵州的人文风光,却在绵州的这块土地上,触发了内心的情感,流露出在国内各地频繁调动的疲惫。在担任殿中侍御史、知谏院期间,他弹劾不留情面,受到朝臣排挤,他多次主动申请外调基层,但内心还是想回到政治中心。

  

 

  赵抃第四次入蜀为官时,已经是65岁高龄的老人,虽然有岁月不饶人的无奈,但他心系百姓的情怀没有变。从诗文的内容可以看出,赵抃已萌生了退意,向往隐逸生活。或许,这次入蜀,是他的最后一次外调任职。

  赵抃在成都知府任上干了两年,熙宁七年(1074)调越州知府。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二月致仕,元丰七年(1084)八月去世。

  (涪江观察记者 张登军/文 王勇/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