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出实验室 迈向大市场
新区打造科技成果“一站式”转移转化基地
日前,绵阳市委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绵阳市十项标志性改革事项清单》。该《清单》中,有9项任务由市级部门牵头,有关单位及其他县市区(园区)配合,而“打造科技成果‘一站式’转移转化基地”这一事项,则由绵阳科技城新区(以下简称“新区”)牵头建设。
新区着力打造科技成果“一站式”转移转化基地,通过聚集中试、金融、载体、服务等各类关键资源,构建起覆盖成果转化全流程的支撑体系,确保转化要素均可在新区内实现无缝对接与获取,从而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高效转化,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能。
AI智能制造产业园
近年来,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痛点,新区通过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搭建成果供需对接平台、建设中试服务公共平台、试点“先投后股”创新改革及推出全省首个中试保险服务等系列创新举措,构建起覆盖“工程化研发—中试熟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基础,正是新区建好科技成果“一站式”转移转化基地的信心所在。
以机制创新为例,新区在全省率先出台《绵阳科技城新区以“先投后股”方式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试点改革创新管理办法(试行)》,设立总额5000万元的资金池,按照“科技计划+股权投资”的形式,对单个项目最高给予200万元支持;同时,在全市首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运行指导意见》,赋予机构在人员招聘、收益分配等方面更大自主权,另外,新区还探索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化、市场化改革,将技术方、投资方与研发机构深度绑定,允许其投资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提升造血能力和转化效率,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中试环节是成果转化的“死亡谷”,为打通转化链条,新区聚焦成果转化关键环节,打造全市统一的科技服务大平台,建成中国(绵阳)科技城中试服务公共平台,构建“8+8”服务体系,提供计量检测、快速成型等超800项服务,成为市级中试平台集中枢纽;新区推出全省首个全周期、定制型中试综合保险方案,降低创新风险,增强企业信心;大力招引培育服务机构,覆盖概念认证、中试熟化等全链条;市场化培育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打造“人才培育+实训”体系。
成果转化关键同样落实在产业承载,新区编制《“4+2”产业三年行动方案》,绘制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六大方向图谱,建立梯度培育体系,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力,并推动高技术高成长企业加速扩能,同时围绕机器人零部件、AI+制造等方向精准招引培育,推动产业链“建圈强链”。
创新中心
企业需求在哪,服务就跟到哪,优化营商环境,也是夯实转化根基。新区组建惠企政策工作专班,动态调整惠企政策事项清单,推动“免申即享”扩面增效,2025年以来,兑现区级惠企政策资金760余万元,其中免申即享60余万元。高质量运行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高企培育咨询、政策解读、产业链供需对接等服务。同时,新区还编制完成约3000亩产业用地详细规划方案,推动可提供3800P算力的西片区数字云谷项目基建主体建设,启动20000平方米灵活分割的办公空间装修招标,以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
在此基础上,新区聚焦改革任务,系统梳理建设“一站式”转移转化基地有关要点、难点,并据此着力,从增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源头供给、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承载、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建设四大方面推动改革。
下一步,新区将持续深化改革,以全力打造科技成果“一站式”转移转化基地为抓手,高效汇聚优质科技资源和创新力量,高质量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探索建设具有新区特色的科技创新示范区。(戴旖 文/图)
重点发力方向——
扩大“先投后股”项目筛选,从引入项目的精准性、资金效能、服务生态等方面扩容升级,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培育新质生产力核心载体。
持续探索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市场化改革,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赋予其在运行机制、市场化激励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
持续做好企业融资服务,收集企业融资需求、招引更多金融机构入驻、推动知识产权质押产品落地。
推进孵化工作,通过高效资源整合,优化园区创新创业生态,促进成果转化并吸引优质项目与人才。
创新发展促成效,建强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推动产学研“双向奔赴”,激发创新活力并促成技术转化,知识产权创造。
“链式”招强引新,聚焦应用场景开展招引工作,强化产业专班机制支撑,强化产业链生态建设。
保障成果转移转化要素供给,加快数字云谷等产业载体建设,为企业落地提供载体支撑。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