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声
最近,绵阳“媒体+”赋能行动有两个引人注意的动作:
一个是新设平台。
结合“问政绵阳”综合网络问政理政平台上线,在市委宣传部、社工部、网信办等部门指导下,推出“@绵阳城市合伙人”栏目,面向全城招募城市治理的“监督员”、民生问题的“侦察兵”、群众诉求的“发言人”,搭建市民共建共治共享平台。
一个是延续关爱。
继续开展“爱心同行 清凉一夏” 公益赠水活动,会同市总工会、联合爱心企业,为环卫工人、外卖骑手、建筑工人、公安民警等群体送去防暑降温品,让城市的温度直抵一线。
这两个动作,同属“媒体+城市治理”行动的实践,其核心在于,充分发挥媒体深度参与的优势,为城市治理注入更多“软实力”。
“@绵阳城市合伙人”栏目,指向治理“精度”的提升。其意义不仅在于畅通民意表达,更是聚焦于“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这一根本命题,主动打捞那些虽不显眼却很有价值的治理智慧,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源头活水。
“爱心同行 清凉一夏”公益活动,则彰显城市“温度”的传递。它以最直接、最质朴的方式,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每个为城市运转默默付出的劳动者感受到“被看见、被尊重”的温暖,提升整个城市的宜居程度和幸福指数。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媒体+城市治理”行动中都得到了鲜活体现。
媒体的本质,是“媒”,“媒”字点睛,连接赋能。“媒体+城市治理”的关键,在于发挥媒体的“连接”枢纽作用——连接政府与市民、连接资源与需求、连接信息与行动。通过有效整合其信息传播、资源聚合、品牌塑造和舆论引导功能,能够助力职能部门有效缓解城市发展中的资源分散、信息不对称等痛点,推动治理模式从粗放走向精细,切实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媒体+”赋能行动,早已不是新鲜事。“+政务服务”“+文旅”“+乡村振兴”“+商务”……时至今日,“媒体+”赋能行动,为各行各业注入发展新动能,已成为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文经济学命题的重要力量。
以“媒体+”助农为例。今年初,高新区永兴镇(河边场)银花湖村七旬老人夏进明自种柑橘遭遇滞销。经绵阳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连续追踪报道、媒体牵线搭桥,2万多斤柑橘短短4天时间即告售罄。
复盘这起个例,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农产品已从“怎么种”转为“怎么卖”;根本原因却是,“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媒体,正是弥合这一“信息差”、打通产销堵点的关键一环。
继续复盘,还可以发现,过去,不少“媒体+”赋能行动,常呈现“救火式”的应急响应特征——比如,农产品滞销了,记者深入现场报道,媒体紧急呼吁社会援手。此次“媒体+城市治理”的独特性在于,媒体以专业姿态主动出击、深度嵌入。它不再是单纯的问题反映者或应急响应者,而是联动各方,将自身的策划力、传播力、数据力、市场洞察力等核心资源,系统性地融入城市治理全链条,实现从城市发展的“记录者”“见证者”向“赋能者”“推动者”的深刻转型。
这也是一场彼此契合、相互成就的“双向奔赴”。当前,主流媒体正经历系统性变革的浪潮。主动融入“媒体+城市治理”,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为主流媒体突破传统形态束缚和路径依赖、更紧密连接用户、提升“四力”提供了广袤空间。媒体在赋能城市治理的同时,也得以拓展自身服务边界、积累用户信任,为可持续发展开辟路径。
由此可见,“媒体+”的赋能领域无比广阔。它推动媒体角色实现从“信息传播者”到“资源整合者”乃至“价值创造者”的蝶变,串联起政府、市场、社会各方资源,蕴藏着令人期待的无限可能和澎湃动能。
编辑:谭鹏